中国封建继承政治中,颇具亮点的是它的官僚体系,具体讲,就是王权下的大臣。
无论是嫡长制还是兄终弟及,都不能确保君王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尤其是在王国处于强敌环伺,内乱不休的危机动荡时刻。
太子或其他王子,生于长于深宫幽院,有国师辅导,背了成千的治国之要,却远远地脱离了实际和实践,只能应付朝议那样的程式化宫廷政治。一旦王国濒危,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晋国遗址
封建中国官僚体系,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变得富有行政效率。在阴暗的专政背景下,熠熠生辉,相当程度上,补偿了君王和昏庸腐朽和无能,假如没有这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包括整个国家主流文化对它的支撑,单凭王族是根本支持不了几天的。
国家官僚金字塔顶端的是大臣,在中国各个朝代和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叫法,具体权力范畴大同小异。大臣和君王的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微妙的关系之一。君和臣的位置一直为儒家所津津乐道,并定出了详尽繁琐的各种标准。然而实际操作起来,问题却不少。

安阳出土大型战国时期的排葬坑群
君王想有作为,就要依靠得力大臣,选拔提升使用得力大臣,包括文臣和武将。问题就出在君王步入中老年后,明知自己早晚一死,而大臣们在战争和治国的实践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人望、人缘和能力。君王的后代如为幼王,则很容易大权旁落。甚至初大臣篡夺了权力,大臣成为君主,幼主惨遭杀身之祸。
春秋战国之交,晋国上演的三家分晋就是一个例子。
这种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太多了。三国时代曹操权重曹氏逼汉献帝,后来司马氏又逼宫曹魏政权。
这么一想,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秦穆公死后逼使其一百余位大臣和女眷殉葬就多少可以理解了。
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前87年),却杀死了他母亲钩弋夫人,恐怕也是同样出于权力考虑的吧。
(未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