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岁月·汉子 |
怀念中国伟大海洋事业的奠基人—柴树藩
——写于柴树藩同志去世10周年之际(八)
宋宜昌
2007年2月13日
热心教育、支持上海交大和部属院校
以下文章节录自顾建建先生的《柴树藩传略》
柴树藩对教育事业极其重视。在为振兴船舶工业而殚精竭虑、日夜操劳之时,他对教育也倾注了满腔热情,对六机部所属的各院校给予充分的关心,显示出他的深谋远虑、宽阔胸襟。在这方面,感慨最深、得益最多的莫过于上海交通大学。
(本照片由柴小林女士提供)
1977年底,上海交大开始酝酿学校的改革大事。当时,学校隶属六机部,专业设置比较狭窄,有的专业硬冠上造船之名,致使毕业生的适应性太差,束缚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学校决定向上级提出更改隶属关系的请求。当时党委书记邓旭初等一行三人赴京向国防科工委反映情况,要求脱离六机部。1978年1月5日,邓旭初等去见柴树藩,希望得到他的支持。那时柴树藩刚正式上任不久,面对的问题千头万绪。但他仍抽出时间,耐心地听取了邓旭初等人的陈述,恳切地说:交通大学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应该发扬过去的优良办学传统,把它办好。上海交大虽然归六机部管理,但它是一所全国性重点大学,有什么问题,六机部会尽力解决。造船是上海交大的主要专业,理所当然首先要把它办好。但其他专业,只要国家需要,六机部也会积极支持。不能让专业面搞得过窄,更不必给专业名称都戴上“造船”的帽子。基础要打厚,适应性要增强,并要恢复理工结合。柴树藩还声明自己刚来当部长,情况还没搞清楚,但他明确表态,不同意上海交大离开。这大概是柴树藩第一次阐述他的办学思想,话虽不多,但却可以看出他对上海交大特点已经有了比较透彻的认识,也体现出他高人一筹的眼光和胸怀。上海交大随后的改革和发展也正实践了柴树藩的主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上海交大不留在六机部,如果没有柴树藩的有力支持,上海交大的改革就不可能顺利进行。
1978年,上海交大成立校务委员会,主管国际工业的王震副总理任主任,柴树藩任副主任。有了高层支持,交大的改革如火如荼,它不仅树立了原来理科院校的强势地位,还重建了管理学院,建立了一批跟踪赶超科学前沿的新学科:计算机、光纤通信、图像识别、系统工程,另外还建了音乐、美术、文学等社会科学艺术科系,这在当时教育界是开先河的。
一个以往以造船为主的大学,六机部领导下,由一位豁达明智的领导人支持,竟然摇身变成先进的多学科理文综合性大学,成为教育界的奇观。这让别的部属院校,羡慕得很。
1978年秋,上海交大组团访美,学校申请8万美元购买先进小型设备。这笔今天私人都能拿出的钱,当年却要请示王震。六机部当年囊中羞涩,然而柴树藩如数批复,结果交大用这笔买了4台王安电脑和一套光纤模拟设备,在高校中相当早就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和光纤通信专业。今天的交大早已是微电子设计制造的先进单位。
代表团归国后,从国外高技术状况出发,申请30万美元购买图像识别系统的设备,柴树藩又予以批准。后来他又拨款22万美元建立交大微机研究所,这在当时的高校中是很罕见的。
1980~1981年间,柴树藩利用他和包玉刚的私交,鼓励船王为上海交大捐款建图书馆,包玉刚捐款1000万美元为交大建了18层高的包兆龙图书馆。
一个考上清华、北大却因学费而上不起大学的青年,在他老年时却把一所著名的大学当成自己的孩子,倾心呵护,关怀备至,多么让人感动。
柴树藩在大力推动民船出口的同时,对军舰制造一刻也没有放松。在他和后任的领导决策下,中国海军不断接收到现代化的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导弹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常规攻击潜艇、船坞登陆舰、卫星测控船和其它特种舰船,其中一些军舰已经出口国外。中国造船业为中国海军迈向蓝海,迈向大洋出了大力。以今天中国的造船能力和技术,造航空母舰也并非难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