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缘·文明 |
地缘·文明
特此致谢!
金 涛
2001年12月7日,农历“大雪”。
这天,北京冻云密布的天空果然纷纷扬扬飘起雪花了。傍晚时分,雪越下越大,顷刻万树梨花,雪盖京城。灯影迷离的大街,拥堵的车流,焦急的行人,嘈杂的喧声,不由地令人想起一旦汽车进入家庭将是何等的情景。我钻出冰冻的车流,踏雪步入使馆区静穆的大街,大团大团的雪片像秋虫般在头顶飞舞,隐藏在高墙围栏后的各国使馆透射出神秘的光亮。我小心翼翼地踽踽独行,不时向肃立的警卫打听,转过几个街口,终于瞥见几辆汽车停在波兰大使馆门前,那是我雪夜探访的目的地。
这天晚上,波兰大使馆举行招待会,我是应邀的客人之一。原想借故推辞,一则雪天路滑,交通不便,再者,我本不是喜欢凑热闹的人,早已远离社交活动,然而思量再三,我还是早早出门了。
这次招待会并非一般的外事应酬,而是波兰政府特地表彰毕生从事中波文化交流贡献卓著的中国专家学者的重要外事活动。其中就有我的好友文有仁、单樨夫妇,他俩长期在波兰支持新华社华沙分社工作,为向国人传播波兰的信息做了大量工作。返国后,文有仁,单樨怀着对波兰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客观公正的描述和生动的文笔,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波兰的著作《美人鱼的国度——波兰》,而我恰恰是这套名曰“看世界丛书”的主编,有幸是该书的第一读者。鉴于他们为中波文化交流奉献了毕生精力和卓越贡献,当波兰大使克"布尔斯基将“波兰共和国外交部长表彰2000年向世界宣传波兰做出杰出贡献证书”亲手交给他们时,我和与会的中波人士一样感到由衷的喜悦,我真诚地向这一对中国老新闻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灯火辉煌的波兰大使馆洋溢着中波友谊的喜庆气氛,历任驻波兰的中国外交官们冒雪而来。环顾壁间古色古香的克拉科夫王宫的挂毯、波兰风情的油画,耳畔不时传来陌生的波兰语的问候和阵阵爽朗的笑声,我的思绪像脱缰的野马越过窗外飘洒的雪花,越过车流拥堵的十里长街,奔向维斯瓦河与波罗的海之滨,那久已忘却的记忆像雪上的印痕由模糊而变得分外清晰……
那时,我们都很年轻。
去波兰那年,文有仁、单樨正在华沙,异国相逢,分外惊喜。我是应波兰政府机关报《共和国报》之邀访波的,热情的东道主希望我能广泛接触波兰社会,日程安排紧张得叫人没有喘息的机会。尽管如此,在华沙停留的几天,他们夫妇仍然多次来驻地探望,给我提供采访线索和有关波兰的资料,还带我去日程表未安排的地方,每次都使我有意外的惊喜。
7月,正是满目绿色充满生机的美好时节。我在美丽的华沙停留数日,驱车往南,造访了古城克拉科夫和西里西亚著名的煤都卡托维茨,接着沿着自南而北纵贯全境的维斯瓦河开始北方之行。汽车沿着大河北上,访问了著名的河港托伦,也穿过中欧的大森林来到心仪甚久的弗龙堡,这里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安息之地。最后抵达著名海港和造船工业中心——格但斯克、格丁尼亚,在波兰最北端的海滨向辽阔的波罗的海投去深情的一瞥。为期两周的走马观花,谈不上对这个陌生的国度有多么深切的了解,然而印象至深的是波兰人民对民族文化历史遗产的珍惜和爱护,在这方面,我似乎窥见了波兰民族融化于血液中的强烈爱国情愫和民族自尊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