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年轻的朋友 |
宋宜昌
大约是1986年的夏天,上午,阳光灿烂。我和出版社编辑部的二位女同事一边干活一边有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聊天。
忽然,有人敲门。一位个子不高的男孩(这是按现在的流行说法,当时我们统一叫“作者”)出现在门口。他样子腼腆,稚气挂在脸上。C编辑热情地接待了他。
他放下身上背的旧布书包,带出一叠书稿,开始自我介绍起来。
他自称xxx(遗憾的是我忘了他姓名,但C女士可作证),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成绩很好。早在高中时就以钻难题小有名气。(我当时有点疑问为什么他不能考上更好一些的大学)大三时,他根据排列组合原理发明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毕业后,他一边在某中学教学,一边继续研究,工作不断进展。
期间,他曾将研究论文寄给中科院数学所和几个知名数学家,结果不是下落不明,就是遭到质疑。现在,他将最新稿拿来,看看我们这个号称亚洲最大的科普出版社能不能出版。
C编辑是学计算机的,不太懂这类理论数学问题,于是将稿子交给了我。我粗一翻看,是一些用组合算法推出的类似二项式定理或杨辉三角般的图形。因为我曾在甘肃科技情报所工作过,也接触过这类“民间发明家”,尽管当时男孩自称其发明如何伟大,如何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但我都不为所动,推说出版社不出这类论文,请另投别处。
C编辑客客气气地送走了男孩。人走之后,她还怪我对“发明家”太过冷淡。我陪着一笑,就把此事谈忘了。
几天后,那男孩又来了。找了C编辑,虽然话是软多了,但结果还一样。
如果不是后来的一幕,这件事也就像编辑部其它许多事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
那是一个月后,我在魏公村332路公交车站下车,准备去上班,突然看见一个人骑着一辆三轮板车。那骑车人不是什么农民工,正是那个“发明家”男孩。他也不是在拉活维持生计,在那板车上堆了一堆精心制作的兵乓球,每个球用细线穿起来,组成了一个正正规规的等边三棱锥。车上还立着一面书写粗糙的白布旗,上书:“世界级的伟大数学发明,xxx定理。”(大意如此)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