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知法如电影 |
@@由基督与他人关系中看人性与神性的交织
1. 与母亲
神性:基督受洗后,成为布道者,他的母亲来找他。
人性:基督即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的母亲赶来,向他膜拜。在母亲此时的眼
2. 与末大拉
神性:从罗马人手中救出被殴打的妓女末大拉:有谁是没犯过罪的?!
人性:被末大拉唾弃——木匠基督负重十字架(钉死别人的十字架是他做的)
3. 与人群
神性:罗马士兵用基督做的十字架钉死煽动叛乱的异教徒,基督扭曲的面孔:要斗争
人性:死前,看到有人篡改了他的亲历,而无知的人们却听得如痴如醉:你不能用谎
4. 与犹大
这是该片最不能见容于基督教徒的关系,在这里,犹大并非背叛者,而是一个意志坚定、更能做出牺牲的忠实信徒,如果上帝选择殉教的人是他的话,他不会有基督那样反反复复的犹疑。在片中,即使他的出卖,也是被基督所要求的,就好象我们的英雄在欲死不能的情况下,会逼令自己的士兵(或战友)“求你给我一枪”一样。
影片初始,耶稣在木工房中和犹大对话,当时他就向犹大提出了要求:我斗争,你来合作。这句话界定了两人各自将要扮演的角色——耶稣终究要成为基督,而犹大是其成就的重要助手。
犹大之于基督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他的冷面坚定决定了基督的经历和走向:
沙漠修行→约翰施洗→背叛与出卖→嘲笑基督的最后诱惑
↓ ↓ ↓ ↓
@@视听分析
马丁.斯科西斯用很简约的布景和道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人的成长史诗。
场景变换不多。但情绪化的蒙太奇俯拾皆是。由内心的斗争外化到镜头的突然移动,并不觉突兀,情绪使然。(耶稣奔走在沙滩上,转身质问虚空,倒地一段,镜头时而固定旁观,时而追逐跟移,最后拉成远景,默默关注)
纪实性的拍摄风格,隐喻性极强的画面,与整个心灵跋涉暗相呼应。
色彩上,在大段内心挣扎的段落中,用了浓墨重彩的红色,有浓烈的炼狱倾向。
片始,即是红色的纠缠,似班驳的树影交叉重叠,纠缠不清。
片尾,各种色彩(以红色为主)的碰撞。
寓意深远。带有血腥气的镜头突出了灵与肉的战争。
音乐元素用了木笛和鼓。
笛声凄婉,似乎悲悯于献身;鼓声激越,让人看到斗争的希望。二者或疏离或交织,映照基督不同的心声。
@@马丁.斯科西斯心中的基督
《基督最后的诱惑》一片,尚未公映,就在美国引起令环球公司始料不及的抗议。许多宗教组织发表声明,号召教徒进行抵制,美国家庭协会更是发出了250万封抗议信;片子在欧洲公映后,声讨的浪潮迅速蔓延,巴黎一家上映此片的影院还发生了爆炸事件,有数十人在爆炸中伤亡,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不断有观众投诉,意大利著名导演泽非雷利更是宣称,如果该片参赛,他将退出电影节。
一部影片,能在这么大范围内成为众矢之的,也不容易。
《基督最后的诱惑》之所以冒犯了众怒,是因为斯科西斯亵渎了他们所虔诚信仰的神,在他的镜头里,基督不再是《圣经》里那个肉体神胎的超人,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真理的忧虑和怀疑。心中可以怀疑,基督怎能?
在马丁.斯科西斯这个意大利后裔的血液中,流淌着对真理无限的向往,年轻时他最早的愿望就是到神学院念书。考学失败后,他改弦更张,投靠好莱坞帝国,在生产时尚流行的体制下,他从未放松对真理的探求。
在斯科西斯的眼中,耶稣内心的焦虑不仅仅是意志上的软弱,即那不仅仅是来自“行”的一面,其更深的含义是来自“知”的痛苦。基督不断地困惑,不断地走弯路,不断地从迷途中知返,这正是斯科西斯和他所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在真理面前的追问历程。那不是圣人基督的传记,那是一个探索中的英雄的现代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