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很多年以前读魏巍的《我的老师》,莫名地就喜欢上了这首小诗,随之喜欢上的还有那个嘴角长了一颗痣的蔡芸芝先生,还有他夸赞学生的那句话,“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心清如水,对于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来讲,这应该是最好的赞誉了,事实上,文中的“我”的父亲那时候正好被人污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样的一句夸奖,对于孩子来说,又该是怎样的支持与鼓励!(后边一段,后来好象给删掉了,我的印象,却是出奇地深刻。)
从此就想着,自己的老师要是也是这样,那该多好!不会严肃地责罚我们,更不会打骂,相反,在课余,可以带着我们做游戏,观察蜜蜂......拥有这样的老师,无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
长大后自己也做了老师,不自觉地就拿自己跟蔡芸芝先生比较,尤其是在自己一时生气,冲学生发火之后,那份歉疚、痛悔与自责,常常压得我抬不起头来。在下一次几乎就要控制不住的时候,命令自己静一静,在心里默默地诵读一遍“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狂躁的心便沉静下来,厉声的呵责变成温婉的劝导,学生红着脸离去之后,我也如释重负。
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曾经让学生讨论过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不少孩子提到
温柔美丽的蔡芸芝先生,还有不少女孩子表示长大了也要做这样的老师,可见这篇文章是如何得感人至深了。
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教材里没有这篇文章了,相反,倒是选了许多离孩子的生活比较远、更多地侧重与书写作者的自身感受的文章,比如曾经入选又被拿下的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感悟生命》,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等。不能说,这样的作品不美,但在学习这样的课文时,能引起多少孩子的情感的共鸣?而有的课文,则需要孩子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去慢慢体验,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自己就是在考上大学离开家时才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三味。
现代教学提倡以人为本,教材的编写者,是不是也应该更多地考虑一下孩子们的人生体验呢?多选一些离孩子们的世界近一些的文章,语文学习也许就会变得有趣得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