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与富士的生死围剿
(2008-07-05 08:49:57)
标签:
柯达富士 |
分类: 张道奎商业新闻 |
柯达胶片的围剿
作为传统影像业的“祖师爷”,柯达显然是该行业无可争议的领导者,而“新生代”的富士更是后生可畏,而更为针锋相对的是二者高度相同的产品结构,柯达与富士均集中在了民用影像产品、专业影像产品、磁记录产品、医用产品等四大系列上。
时间还要追溯到10年前,一向在中国影像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且志得意满的富士面对中国政府“拯救”民族感光行业的请求竟然“大摆架子”,予以断然拒绝。此时,业内“老二”柯达迅速捕捉到这个巨大商机,迅速与中国政府签订了排他协议,这就是柯达一直津津乐道,对富士围剿的“核武器”。
“富士的本土化战略管理严重缺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富士显然还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后来传统胶片业的丢失就是富士为此付出的昂贵学费。”著名企业战略与市场营销专家张道奎向记者分析道。
有了尚方宝剑的柯达顿时对富士展开了围剿,柯达投入12亿美元巨资,跨越上海、福建等多个省份、收编了3个行业的6家工厂,同时,整合销售渠道,压缩中间环节,并对产品进行专业化管理,不同产品由不同分公司负责。这样一来,柯达在生产、销售及渠道上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本土化,由此带来的则是极具竞争力的低成本、低价格。
富士数码反围剿
眼看传统影像事业的大溃败已经无可挽回,富士也只好“认命”了,潜心研究自己的其他业务——数码影像。也许富士也不知道,正是富士的“歪打正着”成就了自己数码领域后来的伟业。这也许是造化弄人,也许是天意如此。就在柯达还沉浸于自己的传统影像领域的时候,世界影像业的发展已经悄然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数码影像取代传统影像的大势已经来临。郁闷了多年的富士正是借此机会彻底翻身,更是将柯达逼向了深渊,终于报了一箭之仇。
富士吸取了柯达本土化的经验,在苏州设厂大力生产数码相机,同时借相机内销权的机会,将近5成的相机运来中国销售。与此同时,富士投入了巨额的广告费,在重点一线城市开始狂轰滥炸。电视、灯箱皆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富士采取的是高举高打的营销策略,是受柯达压迫多年的一个集中爆发,因为富士再不抓住这次数码影像的机会,那么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就会彻底丢掉。这对富士来讲具有生死存亡的重要意义。”张道奎如是说。
显然,柯达并不甘于束手待毙,特别选择了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日子,9月18日9点18分,与中国民族品牌“凤凰”合作,建立全国最大数码相机生产基地。“918”这组数字对日本富士来讲异常尴尬。
柯达的行为更激发了富士的斗志,接下来的一年内,不停地向中国市场推出新机型,一款接着一款,低端、中端、高端,应有尽有。这一狠招,打得本是数码相机鼻祖的柯达狼狈不堪。
互避锋芒备战北京奥运
2003年9月,柯达终于低下了它那高昂的头颅,正式宣布,公司将全力以数码为导向,以医疗影像与传统影像为根的战略调整计划。但这样的调整似乎来得太迟太迟。
2007年11月,新任柯达全球总裁方熙来到中国,宣布与乐凯解除“婚约”,一心扑在数码事业上。面对记者关于北京奥运会后柯达退出奥运赞助商的追问,方熙表示出了一种无奈,人们似乎在他的脸上看到了柯达日益亏损的尴尬。
事业还要继续。2008年6月23日,柯达(中国)公关部经理尹少刚表示,目前的柯达正在全力备战北京奥运,已从世界各地调集千名技术精英,为北京奥运调试、安装影像机器与系统。
2007年4月,富士投资3.5亿进入胶片印刷领域,同时,富士还出人意料地进军化妆品领域,原来富士的胶片就含有人体需要的胶原蛋白。“今后的富士既不是胶片企业,也不是数码相机企业,应该把它理解成一家综合信息技术公司。”富士人如今更愿意别人这样来评价自己的公司。
对于双方多年的恩怨,大家似乎都不愿多谈。富士感叹,自己交了太多的学费。而柯达尹少刚表示,柯达如今的对手已经很多,打印还有惠普,相机面对的就更多,佳能、尼康都是。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柯达退出奥运赞助商后,富士很有可能成为下届赞助商。”张道奎如是说。
相关连接:
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704/22415058044.shtml
中国营销传播网
http://www.emkt.com.cn/cgi-bin/author.cgi?author=%D5%C5%B5%C0%BF%FC
博锐管理网
http://www.boraid.com/darticle3/subneta.asp?id=1485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