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突然很想念赵丽蓉老师

(2015-07-18 21:39:36)
标签:

杂谈

赵丽蓉和巩汉林的经典小品《打工奇遇》,1996年的作品。
96年,我是个刚上小学的孩子,字都认不了几个,却背得起“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背得起“白里透着红啊、红里透着黑……”,更神奇的是,当我们一群小屁孩凑在一起走在放学路上时,所有人,都能清楚得背出这些台词。
这个当时电视节目贫乏、一个小品反复播有关系,更跟小品台词朗朗上口、传递的信息明快有关,用现在的话说,赵老师的小品传达着满满的正能量。
——她在小品中扮演的,往往都是乡下、村里的老太太,可能没什么文化,也不依靠儿女,为人机智聪敏、坚持最朴素的道理、成为纷乱世事中的一股清流。她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年迈、不够优雅、没什么背景,但是爱笑、正直、富有才气。
她是我儿时最憧憬的女性演员之一,她所演绎的小品,是我心目中,幽默最初的形象。
 
突然很想念赵丽蓉老师,是因为看到贾玲的道歉。
我很喜欢贾玲,看综艺的时候,觉得她机智、情商高、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我很讨厌贾玲的作品,典型的是今年春晚的那个《女神和女汉子》,以及最近惊动花木兰研究协会的那个《木兰从军》。我不太明白,日常生活里挺讨喜的一个人,为什么到作品里就变了样子。
为什么一个勇敢、坚强、活泼的女孩子,不能把她这些积极的东西通过作品宣扬出去,而是选择通过自己的肥胖、愚蠢、花痴来取悦观众……
这样的作品能取悦的只有两类人:1、因为自己有屌而看不起女人的男人;2、通过看到比自己差劲的女人而获得成就感的女人。
这样的作品大概就是所谓的“三俗作品”,观众笑过之后拔腿走人,不知演员演完之后,坐在戏中人散场的化妆间里,会不会从内心感觉到空虚和疲惫。
 
搞笑也许是建立在挪揄、卖蠢、践踏他人的短处之上的,但幽默不是。
此刻我好想念赵丽蓉老师,想念赵本山老师,想念在舞台上又唱又跳、才华横溢、不用用自己的矮取悦别人的潘长江老师——潘老师在我心目中有个闪亮亮的小品角色,应该是在《过河》里?有“谁来孵蛋谁来抱窝”的那个。那个角色,叫高峰,那时候觉得,潘老师虽然又矮又丑,但很有知识、能唱会跳,真是棒呆了。
现在语言艺术的努力方向,会不会偏了呢?
 
明确地感觉到搞笑和幽默的差别,其实也跟我今天看的电影有关。
我今天在B站看了枪版的小黄人电影(我错了……到时候补票房),里面有一个情节:三个小黄人搭顺风车去奥兰多,车上,有个叫斯图尔特的小黄人被一个小男孩抱在怀里。小男孩睡着了,口水快要滴在斯图尔特身上,斯图尔特不想被沾到,就拼命去吹那根口水丝,而在观众感觉口水要糊斯图尔特一脸的瞬间,镜头转走,那个恶趣味的画面没有被画出来,只留下斯图尔特的一声惨叫……会心一笑。
而差不多的感觉我不久前在《大圣归来》中看过。江流儿的鼻涕滴在山妖的嘴里,山妖吞下去还舔舔嘴唇……影院里很多人喷笑出声。
我不是涨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但我认为,我说的这两个片段,一个是幽默,一个只是搞笑。
 
搞笑比幽默简单,把人逗笑很容易。但幽默才是艺术,幽默才能让一群一年级的小屁孩异口同声地背诵小品的台词,欢笑着接收那些并不刻板的教导,学会正直、勇敢、机智、热情。
无论是专业的喜剧演员还是表演者,无论是编剧还是作家,都应该好好想想怎样才能让观众、读者在笑过之后,记住自己的作品,以及作品中传达出的力量。
 
也许吧,一个胖乎乎的、贪吃、花痴、很有小聪明的花木兰是很好笑的。
但从我个人来说,更想看到一个闹很多笑话却又能化险为夷的花木兰,她可以胖、笨、喜欢男人,但她应该挺起胸膛、眼光澄澈、不让须眉、充满尊严。
英雄可以被戏剧化,但英雄不应该被矮化、丑化。花木兰可以变胖变蠢,但花木兰不该用来取悦以屌为豪的男人,不该用来取悦以践踏其他女性为了的女人。
 
世界上只会有一个赵丽蓉。但喜剧、小品界不会只有一个出色的女性表演者,中国也不会只有一个懂得表现出幽默的人。
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但真的,很想念赵丽蓉老师。
===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