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台小学理念文化解析
(2014-03-30 10:53: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校文化 |
核心理念:让岁月见证种子的成长
学校的核心理念,就是办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是关于办学的哲学思考与设计。
教育即生长,我们坚信每一个人都是一颗种子,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意愿,种子的成长需要岁月的坚守。学校的一切,都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是衡量学校是非曲直的准则。
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聚沙可成塔,教育无小事。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从环境改造到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一点一点去改变,积小胜成大胜。同时,也锤炼了办学精神就是坚守、凝聚、成长,坚韧不拔、虚心节劲的“竹”成为学校的精神意象。我们把学校愿景描述为:“仰慕的高度,生态地成长”,就是要营造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让学校充满成长的气息,师生拥有坚持的品质。
世界著名思想家梭罗给教育下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定义,“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类,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
我们追求这样的教育境界,让成长更自主、更和谐、更生态。教师要刚柔并济,润泽成长,学生要内外兼修,快乐成长,师生和谐,共荣共生,让每一个生命都能享受成长的愉悦。在晨读、午练、暮省的教育生活方式中诗意栖居,在端容、雅行、崇德、善学、博艺、悦读、体健七方面开出自己绚烂的花朵。
办学愿景:仰慕的高度,生态地成长
高度决定眼界,眼界决定世界。
沙台小学依山而建,是一所有高度的学校。拾阶而上,步入校园,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种高度是固有的或者已有的,是需要仰视的;更需要我们创造新的高度,更是令人仰慕的。仰,是一种姿态;慕,则是一种心情。
教育是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师生要走好人生每一步,幸福生活每一天。每一步都要“站得高,看得远,走得稳”,择高处立,从宽处行。要用长远的可持续的眼光、系统的全局的思想、生态取向引领着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把沙台小学办成一所思想高认识,文化高品位,精神高境界,教育高质量的学校。
教育,需要生态,是可持续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是良性的循环。生态的教育,是“一方池塘”,服务学生的“自然成长”;生态的教育,就是“一束火焰”,启迪学生的“自己成长”;生态的教育是“一块燧石”,引领学生的“自由成长”;生态的教育,是“一扇大门”,促进学生“自觉成长”。生态课堂,在教学思想上更加回归本原,在教学技术上更加凸显本色,在教学过程上更加追求本真,做到人格成长、文化成长、兴趣成长、能力成长、专业成长、智慧成长。
我们将汲取杜威、陶行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按照“生态校园”和“种子教育”的教育哲学构建校园文化,让不规则校园的角角落落都成为生机勃勃的成长空间,充满了诗意、韵味和情趣。亭台楼榭,文化长廊,错落有致;小桥流水,假山喷泉,点缀其间。一步一景,一楹一联。加上石刻、照壁、坡顶、花窗等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置身其间,仿佛穿越生态田园,鸟语花香的意境,营造出读书人高雅清静的氛围。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我们坚信种子的力量,相信岁月的守望,静静期待花开的美丽!
教育理念: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这句源自梭罗尘封百年的巨著《种子的信仰》里的话,是我们的教育信念。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种子。种下一粒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农人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哲学家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学生不应该成为成年人的工具,今天不应该成为明天的手段。人本主义推崇“种子理论”,即把学生看作有生命力的、需要呵护的、有水分与阳光即可生长、成熟的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专家张卓玉指出,人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长和生活的,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态度,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成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促进和保障人的健康成长,生根、开花、结果都是生命自己的事。
相信种子,就是相信每一个生命,无限地信任自己的生命以及生命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本质能力。天生我材必有用,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有可能开出一朵花来,只是花期不同而已。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充满希望的种子,我们对待学生,就应该像农民对待庄稼一样诚实,按照生长的节律因时而动,没有粗暴与糊弄,没有斥责与羞辱,让童心得到守护,童趣得到张扬,童真得到彰显。
相信岁月,就是要努力坚持,就像种子穿越泥土一样。只有经历岁月的风霜,耐得住岁月的打磨,才有花开的美丽,也才能孕育出润泽天地之灵秀的生命。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时间最能证明一切。在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只因坚持的人太少。坚守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就是岁月对于种子的承诺,是生命对于寂寞孤独的坚持,是对于生命必将开花的坚定。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我一直以为这是最美丽的教育场景,是的,最美丽的。
教育,需要慢慢来。
让岁月见证种子的力量,我们静静守候一树花开!
校训:居高志远,意诚力行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其核心表达方式,就是校训。
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校训的本质,是对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要求、行为习惯训练和进行人格、品格培养的诫训,是学校为了树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所以是一个学校以后学生的缩影。
校训,是学校想要拥有的文化,是学校应该朝向的理想境界,即学校文化的应然境界来说的,是把自己带入一个理想之境。好的校训总是属于一所学校自己的,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共同体成就为他自己,而不是简单复制别人的基因。校训的要求是要具备精炼性、稳定性、激励性、特色性、相宜性。
我校的校训:居高志远,意诚力行。
居高志远。我校地理位置较高,“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站得高”,方能“看得远”,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拾阶而上,步入校园,心旷神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身居高地,志存高远。山高人为峰,眼界、心胸自然宽广,油然萌生远大志向和人生梦想。顶天立地做人,脚踏实地做事。胸怀大境界,做好小事情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也是教育之妙。人的改变,必须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持之以恒走好人生每一步,幸福生活每一天。
意诚力行。《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朱熹诠释:“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仰慕崇高,胸有成竹,自然的高度,固然可仰,办学的高度,更要可慕。愿景的实现,需要精诚的意志,果敢的行动。心诚意正,努力践行。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儒家以“诚意”为治国、齐家、修身、正心的根本。《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懂得一个道理,还必须立即行动,行胜于言。只有行动,才会有收获,美好理想,才会变为现实。
校风:诚者自成,立己达人
一所学校的风气,是从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实然状态,是学校已经形成的文化。
我们的教师待人真诚、做事诚恳,生活诚朴。《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中庸》曰:“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诚是天之道,人之道。只有成自己才能成万物。没有真诚,就没有一切。人以真诚为贵,不仅要完善自己,还要完善事物。诚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宋代周敦颐认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为人处世,当以诚信为本,为学做事,必须真实可信。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反省自己以达到诚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
立己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学校的每一件事情,都关乎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对待教育,要无限忠诚。《中庸》有言,至诚如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诚心诚意,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才可以演绎教育的精彩。用真诚来对待事业,对待人生,对待学生,对待朋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教风:成长至上,大道至简
教育孩子,就要按照成长的规律来塑造孩子。
人的成长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学业、体能、心理、品质和审美等。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精彩。任何教育,都要从“心”开始。如果教育不能够关注人精神的发育和丰富,不关注终极价值的取向,教育就永远不可能进入到人的心灵深处,就永远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师对待学生心要恭敬,双手捧爱,生怕碰掉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呵护着学生清澈的心灵。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爱有多远,前程就有多远。只要有利于生命成长,我们付出一切也无怨无悔。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人的成长是需要过程的,教育中的任何速成都是值得警惕的,成长无法代替。教育是慢的艺术,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教育自然生长的性态。日本的佐藤学认为:教育变革应该是“静悄悄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人,在古代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表达一撇一捺,也是一个简单的存在,栖居于大地。在中国文化里,道就是“看清行走的方向”,一个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无路。当你行走过后,即有道。教育的道,就是生长的规律,这种规律要用心来体悟,静能生慧,“无知而后无所不知”。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任何教学模式,都要从有模走向无模,从繁琐走向简约。台湾著名教授王财贵风靡全球的读经方法就六个字:小朋友,跟我读。大师的课都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而教无定法。
教育者要从大善至大爱至大智,乃教育之道。
学风:日新日进,日省吾身
宋代程朱学派认为,“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每天都要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每天都会有新进步。人,是与生俱来的学习者。读书是学习,但学习不仅仅是读书。学习,是为了生命更好地成长,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和状态,学无止境,贵在有恒。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勤学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树木逢春便会绿叶招展,蓬勃展示生命的活力和精彩。每天满怀知识的渴求,不教一日闲过,犹如蜜蜂采过许多花,自然会酿造出蜜来。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人要学会闹中求静,心如止水。每天要反省检查自己的得失成败,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并形成终身习惯。点点滴滴每日有记,厚积薄发,锐不可当。时时有新的力量积累起来,日新又新,才会展示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质量,成为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