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四讲 研究课题的表述
(2010-10-07 21:59:40)
标签: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讲义教育 |
分类: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
第四讲研究课题的表述
( 150分钟)
目的:
通过本讲,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确定研究范围,如何表述研究问题,如何把握研究问题的变量。
活动 1:我要研究什么?
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可以学会确定自己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时间: 50分钟
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过程:
•
•
•
建议:
•
活动 2:怎样表述问题?
目标:
通过本活动,使学生能掌握正确、合理的表述研究问题的要求,并学会分析问题变量。
时间: 50分钟
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过程:
•
•
•
活动 3:一起做个练习
目的: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具体问题及其表述。
时间: 50分钟
材料:阅读卡片两份、大白纸、彩笔、胶带
过程:
1、阅读给各组发放的阅读卡片,并回答卡片中的问题 (10分钟)
一些中小学教师在创新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思考。以下是几个创新教育方面的题目,请判断,哪个题目适于做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课题?为什么
①怎样从小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②在中学物理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
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
④论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阅读下列卡片,并完成卡片中的问题(15分钟)
下列一些问题是从某杂志中小学教师投稿中摘录出来的,请你纠正表述,并说明理由:
①中学生责任心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②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
③初中生问题行为早期发现及其与家庭教育方式相关性的跨文化研究
④教师性别构成女性化问题研究
⑤中学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调查
⑥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对照前述讨论恰当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10分钟)
活动说明:
选择了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还要认真分析研究范围。对中小学教师而言,研究问题要注意范围大小适度,问题难易适度,而且要目标明确具体。问题太大不易驾驭,而且容易空泛,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问题小,并非不重要,而是具体,可操作,界限分明。当然太小就缺乏研究价值。因为教师缺少从事教育科研的专家的学识、水平,也缺乏研究时间、经历和经验,选题时既要知难而进,又要量力而行。
与范围和难易程度相联系,还要明确问题研究的目标,预期的结果是什么,也就是要明确“通过这个研究我到底想了解什么” ?“我的研究结果可能对什么问题作出回答”?“这项研究有什么意义”?
对一个有价值研究的问题从范围,难度、目标等方面把握之后,就需要对研究问题进行恰当、准确、简明地予以表述。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可以窥视整个研究。因此,一个规范的问题陈述对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从总体要求来看,对研究问题的陈述应该简洁明了,并能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因素,也能清晰地反映研究范围和研究重点。研究问题进行表述后,我们还需对该表述中重要的概念进行定义,使这些概念在研究中具有可操作性,这也就是课题中的变量定义。在每个课题表述所用的词或词组中,有一部分是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的特征和条件,是一个不变的概念,如地名、校名、人名、具体的时间值等,我们称之为常量。它不需要加任何定义或解释就能确切地表达出所指的对象。另一部分则是变量,即包含有一个以上的概念,如性别、年龄以及一些抽象的概念。对于这些变量就需要加以定义。在具体研究中,变量又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一个分类变量,它对研究个体进行分类;因变量是可以测量的变量。详细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才能使问题变得清晰、具体、可操作。因此,变量是课题表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使课题的研究在确定范围内展开,另一方面也便于人们来了解、理解和评价研究过程的合理性和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阅读材料
教育科研选题讲究三点:选题不宜过大;选题不宜过难:选题不宜过于专业化。
我感到:
第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选题要小些,大了不好办,比如下面的几个选题:
1、论中国的基础教育;
2、沿海地区现代化学校的建设;
3、物理教学的现代化;
4、初中物理的素质教育。
第1个《论中国的基础教育》,课题太大,整个中小学教育都包括进去了。全国的中小学教师都在实践这个大文章,这样的课题一个人或几个人怎么做呢?第2个目《沿海地区现代化学校的建设》,比第一个要小些了,是研究沿海地区,但是,现代化学校是多方面的,有硬件,有软件,有学校的管理,有师资队伍建设,有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个题目也是太大。第3个题目《物理教学的现代化》,比上一个又小了,是在物理教学一个学科的范围。但是,现代化要涉及教育思想、课程论、教学模式、实验设备.现代化教育手段等。看来,这个题目还是太大。第4个题目《高中物理的素质教育》,是这4个题目中的最小的了,是单学科的素质教育问题,但是仍然有课堂教学、学生实验、课外活动、参现实践等多方面的研究任务。这仍然是个相当大的题目。
上述4个题目都是比较大的,选题还可以再小些。一般来说,选题小比较好,选题小,可以研究得深入,避免浮光掠影、空洞无物。
第二点,选题不宜过难。
这是有道理的,选题时,既要知难而进,又要量力而行。因为我们毕竟是中学教师,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科研的专家的学识、水平,没有他们的研究时间、经历。我们有的身处教学第一线的生动的素材.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所以在选题时要量力而行。
比如下面几个选题:
5.音乐、美术素质与高中物理学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6.周旋转矩阵研究2000年理科综合试卷的能力因素;
7.用项目反应理论进行物理题库建设;
8.高一男、女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比较。
第5个题目《音乐、美术素质与高中物理学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变量不好控制。爱因斯坦音乐是相当好的,达芬奇的美术是非常出色的。这些属于他们的多才多艺,他们的物理水平是非常出色的,这里有必然性吗?应当说有,因为美术好的人,空间想象力会好些,而且开普勒发现天体运动规律运用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用到立体几何,还从一首古老的乐谱一一《和谐的序曲》受到了启发。但是我们的中学生中,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既有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也有在美术兴趣小组和乐队的学生,物理成绩相当差的.那么要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有个取样的问题,分析有个因果性问题.应当说这个课题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第6个题目《用旋转矩阵研究2000年物理高考试卷的能力因素》,教学要求相当高,样本要求相当多。高考物理试卷,其能力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哪些?假定有n个,这n个能力因素用矢量来表示,它们往往不是正交的,为了要显示出来,采用旋转的方法。矩阵的旋转不改变这n个矢量的相互关系,但是可以把它们的投影最大值显示出来。这项研究要有应用数学系的老师参加,数学老师不懂物理教学的业务,而我们物理教师又不懂这里的教学处理,所以要合作进行,更何况取样本又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看来这个题目也太难。
第7个题目《用项目反应理论进行物理题库建设》,是一个建题库的工作。本来如果用经典的教育测量的理论来建题库,就已经是一件比较大的事情了,需要比较多的人的合作,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而用项目反应理论来建题库,事情就复杂得多。项目反应理论的理解,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还是可以掌握的。一群学生对一组题目、答题的反应,依赖于每一个学生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又与每个题目的猜测度、难度和信度有关。从实验得出的项目反应理论指出了这种关系的数学模型。项目反-应理论固然有很多的优点,比如,项目的统计量不依赖于特点的考生样组,考生的测验分数与测验的难度无关等.但是,在研究使用的时候,用于实践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去求题目的3个参数,又根据3个参数来求学生的能力,这样互相迭代的方法来求得的。取得实验数据需要非常大的样本,这就要组织多次的大面积的考试,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而且要解偏微分方程组,没有计算机的程序,无法进行。即使使用了计算机处理,如果初始值取得不适当,迭代法的求解过程还不一定收效,还要另找初始值.看来,这个题目实在是难的。
第8个题目《高一男、女生学习物理兴趣比较》,与上述课题相比,这个课题可能太容易了些,研究的内涵不够丰富,搞个调查问卷就解决问题。可以设计调查问卷,画出表格,调查之后可以进行定性的分析.看来这个题目表面上看来是太浅显了。像这样内涵不够丰富的课题,要研究出一些名堂来,还真是不好办的呢?
关于第三点,选题不宜过于专业化。
我想这是根据比较大的课题而言的,我觉得应当根据我们的情况,该专业化的还是专业化。因为我们是处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我们搞的一般是小的课题。我们的长处足接触学生,可以掌握教学的师生双方以及教材处理的第一手资料。这里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中学教师来说指的是我们所进行一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因为我只会教物理,所以我主张选题要尽量结合自己的专业。
比如下面几个选题:
9、高三文理科学生课堂活动量对比研究:
10、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
1l、做自由落体的升降机内单摆轨迹的研究;
12.王充“元气论”研究。
第9个题目《高三文理科学生课堂活动量对比研究》,涉及到文理科的学生。我们熟悉的是物理教学,至于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我们是不太熟悉的,现在提倡捎综合试卷的考试,我们要努力,但是毕竟不是我们的专业。而涉及的语文、外语以及政史地的活动量的内涵更是难于把握。
第10个题目《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就比较好,高中物理的演示实验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课题可以结合我们自己的专业,可以《良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这个课题对于推广教学改革的成果是很有意义的。
第11个题目《做自由落体的升降机内单摆轨迹的研究》虽然是我们自己专业的,但是作为课题来研究比较冷僻,因为这个问题研究出来,对物理教学的指导作用是比较小的。
第12个题目《王充“元气论”研究》涉及到我国东汉时期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王充,他的元气论,在当时有一定的意又,物理科学发展到今天,它的意义已经不大了。我们来研究的时候,感觉是属于物理学史的专业中的涉及面比较窄的领域了,过于专业化了,就有点钻牛角尖的味道。
综上所述,对于选题的把握,尽量做到选题要小,选题要新,选题不要钻牛角尖。总的原则是选题要量力而行。
姜水根《谈教育科研的选题》载《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3期
一、研究同一问题,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每种角度都规定了自己研究对象的范围。要研究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研究者可以从总结数学学科教师中先进的教学经验出发,这时,中学数学学科教师中创造的先进教学经验就构成该课题的对象总体;,研究者也可以从调查某一地区的中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出发,所有该地区中学的数学教学状态是这一研究角度的对象总体;研究者还可以从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中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所遵循的普遍规律的角度去研究,这时有关方面的理论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成了研究对象的总体。所以、作为课题的表述就应该明确研究的角度,从而明确本课题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
在问题表述中,通常表现出来的毛病是研究者有意或无意地扩大了实际进行研究的对象总体的范围。如某项研究只是想对某中学初一部分学生作一次有关兴趣爱好方面的调查,研究者在研究课题中却表述为“当代青少年兴趣爱好调查”.这显然是夸大了研究对象的总体。这个课题较确切的表述应该是“x x中学初一学生兴趣爱好调查”。上述那种爱用“大帽子”去戴“小脑袋”的课题表述法,年轻的、刚开始从事科研活动的研究人员较易犯。这也许是受一种希望自己的研究更富有价值的心情所驱,也许是由不清楚课题表述的对象总体范围与研究对象的选择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造成。所以在课题表述上追求的不是词句上的“气派',而是含义上的确切。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可发现,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的题目一般都较长,有经验的读者一看题目,对该课题研究的内涵和范围就有一较具体的认识,并能依此判断出该研究成果可推广的大致范围.
叶澜《教寓研究及其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P54-64
二、研究的问题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而“什么是‘宽'和:太宽…、“什么是‘窄'和‘太窄…取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研究的时间、地点、研究者人数、被研究者人数.研究事件的多寡、研究的方法类型等.假设一名家住南京的研究者有六个月的时间和两千元人民币作为一项有关校园文化的研究,如果他/她选择“中国各类大学校园文化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问题,这显然就“太宽”了;而如果他/她将研究的问题改成“南京大学学生社团负责人领导风格研究”,也许就比较可行了.
有的研究问题不是因为研究者时间或资金不足(如上例所示),而是因为问题本身的范围限定得不清楚,使人难以明白研究的重点和边界所在。比如,我的一名学生曾经计划对“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而“教学工作”这个概念的范围十分宽泛,既可以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也可以指成人教育中的教学工作;既可以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也可以指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既可以包含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也可以指教师在课外对学生的辅导。这位学生对自己究竟要探讨其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不太清楚,在研究问题中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因此感觉研究没有重点,不知道哪里入手。
三、确定了研究问题的范围以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语言表述.由于语言具有形成现实的作用,研究问题的语言表述直接影响到研究的焦点和覆盖范围。在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中,一个讨论得较多的问题是:“研究问题的表述应该具体/概括到什么程度?”比如,如果我们计划向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十位教师了解他们对自己教学工作的看法,我们是应该将研究的问题表述为“对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十位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看法的研究”?还是应该将其表述为“高等院校教师对教学工作看法的研究”?我个人认为应该采用前者。有时候,为了使我们的研究问题在论文委员会、资助研究的财团或一般读者眼里不显得如此“琐细”,我们也可以使用后者,但是在研究问题的说明部分应该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高等院校”仅指“北京大学”,“教师”仅指“十位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教师”。
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表述以后,我们还需要对该表述中重要的概念进行定义,使这些概念在研究中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如果我们的研究问题是“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研究”,我们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大学”是什么类型的学校,是否包括大专、私立大学、民办大学,是否局限在中国境内,是否只在北京这一个城市,具体指的是哪<几)所大学;“大学生”具体指的是一群什么人,他们是几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性别、民族。家庭背景是什么;“心理”包括哪些方面,是否指的是情感、意志和认知;“适应”指的是一种什么状态,“不适应”指的是一种什么状态(比如“抑郁”的表现可以是“食欲不佳,睡觉不稳,面部表情低沉”等);“问题”指的是什么;“研究”指的是什么类型的研究等等。除了给重要定义以外,研究者还应谊说明自己是如何获得这些定义的;如果这些概念尚未被学术界明确定义,自己打算如何获得这些定义的;自己为什么选择如此进行定义;如果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此定义不符合实际情况,自己打算怎么办。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83·84
四、在每个课题表述所用的词或词组中,有一部分是常量,即仅有一个不变值的概念。如地名、学校名、人名、具体的时间值等。对于这些概念,不需要任何定义,就确切地表达了所指的对象。另一部分则是变量,即包含有一个以上值的概念,如性别、年龄,以及一些抽象名词,对于这些变量都需要加以定义,而抽象名词的定义还要使它变成可经验的。如“发散思维”一词在实验中可定义为:对同一物体的多种用途的设想能力。
总之,课题表述中的变量概念,只有通过定义才能变得清晰、具体,可以在研究中进行操作。因此,它是课题表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观察、调查、实验等研究中操作化的定义显得更为重要。对课题中变量概念的定义未必确切地规定了该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但是,研究要求该定义必须确切地规定在这个课题中所涉及的全部内涵。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使该课题的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便于进展取得成果;另一方面也便于人们按照研究规定者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谈研究的合理性。
课题的复杂程度是与课题涉及的变量数及变量变化幅度成正比的。如,有人以“当代中国青少年理想调查”为研究课题,那么,就必须对课题中涉及的下列变量下定义:
(1)“当代”:应写明作为一个时间变量,在此是指从x x年到x x年,还是指调查进行的年代;
(2)“中国”:应写明在此是否包括台湾省:
(3)“青少年”:应写明这一概念所指的年龄段,以及是否仅指在校青少年;
(4)“理想”:应写明指的是哪些方面的理想,以哪些可观察或可经验的事物、行为,作为“理想”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指标。
通过这样一个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相当大规模、相当复杂的调查课题,决不是靠几个人找几个学校发几张问卷就解决的课题。如果研究力量和条件不许可的话,那就应该缩小课题范围。
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杜,1990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