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乐臣(微博)
2015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在千万名考生和家长为填报志愿较劲脑子的同时,一场各大高校抢生源的“秀”上演。前几天,重庆高考文科状元火了,北大与清华招生办为了他使出百般武艺,特别是北大,为表达诚意执意派专车接人。去年高校拼男神女神,今年高校拼车、拼空调、拼操场,就连招生宣传片也拼,北大说“星空”,青大说“未来”。可悲的是拼来拼去,没有一个拼教学、拼师资的。
高校争抢生源,特别是各省市自治区的文理状元,已经成了潜规则,每年如此,已然成为一场亮丽的秀。纵使教育部三令五申,其苗头并未掐灭,反而愈发激烈,生源大战“根本停不下来”。当前的各大媒体头版头条,多半是“状元版”,这个六月,火了状元,火了媒体,火了各大商家。
高校抢生源的背后是在抢名气,抢市场份额。尖子生多的高校自然受到众人的青睐,获得更多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有专家指出,高校“状元争夺战”其终极动因是高校社会声望与品牌价值的保卫战。名望高了,受到的关注多了,国家拨给的教育经费也会多,自然就会成为众多高校中的“大哥大”。
高校之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竞争理应在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上下功夫。然而在这个招生季,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淡化,趋之若鹜。其实,学校的教学质量上去了,学生自然会“用脚投票”,何必大费周折为抢生源不择手段呢。
按理说,一所高校尖子生多了,经费足了,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更用心才是,但就目前而看,国内许多高校在抢到优秀学生之后,并没有因材施教,忽视学生的兴趣特长。此外,国内高校在对学生的高层次培养上火候不足。中国校友会网数据显示,大多数高考状元国内攻读完本科后,中出国留学比例高达60%,多数状元学成归国仅占少数。高校仅仅为了抢占优质生源而努力,忽略了后期的培养与教育,这一现象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高校本应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地方,但是当下混乱的高校生源战,已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此风不加以制止,恐怕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与其把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抢生源上,还不如拿出更多的精力去思索如何提高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一所高校即便是抢到再多的状元,如果没有能力和实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似有误人子弟之嫌,相反,纵然高校里边没有尖子生,但是能够把中等生或者差生培养成材,那才堪称最一流的大学。
□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张乐臣
□ 约稿、用稿请发微博私信,或者小纸条,谢谢
□ 微信公众账号搜索【张乐臣】,关注乐活情话
□ 今日头条媒体账号【校园那点事儿】
□ 搜狐新闻搜索【校园那些事儿】
□ 网易云阅读搜索【张乐臣时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