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杭州暑期实践高考暴雨京沪高铁分数线雪山无尘张乐臣校园 |
分类: 呓★锐评 |
文/张乐臣
今日推荐博文:纪实摄影:爸妈劳碌的一天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用来形容每年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不足为过。
今年暑期实践还没有开始,就有人打电话给我,说他们今年要暑期实践,问我怎么在报纸上发稿子,也有人问我怎么做活动,才能在报上发稿子,也有人问我在报纸上发一篇稿子需要多少钱。看到这些我有点不知所措,只能让他们把策划发给我,我再做定夺,至于发稿子要钱一说,纯属子虚乌有。咱没有那个实力,也没有那个能力。
我收到了十几分策划,大多是调研、支教。但是作为媒体人来说,看到这类选题,一般不用在深入看加工的精湛的策划,就知道这个活动能不能采访。在我和编辑讨论的时候,编辑给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活动太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差不多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只不过是旧瓶新酒。
诚然,金波兄说的“大学生生存挑战”,咋一看,挺有创意,也挺能锻炼人,但是,年年有,年年报,即使记者不烦,看的人也会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第二个就见怪不怪了。暑期实践亦如此,作为一份报纸,不能年年都报道相同的东西,即使要报道,今年也要和往年有些不一样。同样的活动也有支教,这个就更不用提了,没有任何新意在里边。
当然,这些只是在是否能作报道的角度来讲的。倘若说这个活动,活动本身都是好的,只要是真心实意拿出来的策划,只要是真心实意去做的,都是好样的。关键是,做活动的动机是否也是真心实意,如果纯粹是为了活动能够见报,能够评优,那还不如不做,与其浪费时间、人力、物力,还不如在寝室或者在家舒舒适适休养生息。记得去年,杭州某报纸记者跟着一个大学生实践团去某社区做活动,既然有记者在场,你活动就做的漂漂亮亮的呀,这群孩子却不这么想,依旧我行我素,和社区老人互动,只是唱些流行歌曲,然后就是和老人一起分水果,居然没有一个学生主动拿一个水果给老人吃,最后成了学生一群,老人一群,各自在那边聊天,记者很尴尬,本来觉得这个活动不错,但是亲眼所见,令他很心寒,回去之后原原本本把这件事写下来,第二天见报,引起一番热议。后来该据报社记者讲,那年报社规定,关于大学生暑期实践的新闻,严禁写一个字。
当然报社的做法可能太不留情面了,不过大学生的做法更值得批评。写了一份漂亮的策划,做的活动却相当水,没有分量。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某种目的而作,说来,对得起那群为了配合自己做活动而接待你们的社区工作人员和老人吗?
去年,我参加了大学生支教,15天,每天都在给小朋友上课,晚上还要备课,我觉得,我们尽最大努力做到了最好。我回学校的时候,听到一个同学讲,他们也是去支教,呆了3天,陪那边的小朋友们玩了3天。这也算支教,没办法,打着支教的旗帜那。
我倒觉得大学生没有必要去支教,或者说别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支教。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某种利益的,但是表现的过于明显,利用小孩子来宣传自己有多么的和善、多么的富有爱心,这样很势力,很假。
今年,暑期实践来临了,媒体倒是害怕起来,因为很多人策划写的漂漂亮亮,做的活动十分空洞,叫人揪心。据了解,如果有媒体报道,在评选所谓的院队、校队时有加分,而且纸媒要比网络媒体加分要多。学校的这一规定,进而使很多人不得不去找媒体报道,不得不去做这些原本没有打算要做的事情。
暑期社会实践,贵在实践,而不是媒体报道,即使媒体报道再多,内容空洞于己于社会无益。即使没有媒体报道,我们也要把漂漂亮亮的策划,真真切切表现出来,从中学到真“功夫”。做我们该做的,不要“强奸”媒体。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oceam(每天都有即时信息发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