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所高校记者四川地震灾区行】在那不遥远的地方

(2011-04-26 09:27:46)
标签:

四川

学生记者

汶川

灾后重建

青川

汶川三周年

灾区行

雪山无尘

张乐臣

杂谈

分类: 呓★悦读

【百所高校记者四川地震灾区行】在那不遥远的地方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进行采访

在那不遥远的地方

——全国百所高校学生记者四川地震灾区行侧记

 

浙江工业大学报特派记者  张乐臣

三年前的 512,我坐在教室里为高考奋战,一声撕心裂肺的巨响,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弦:“5?12”汶川特大地震,使我们每个人的心悬了起来。汶川殇,中国殇!

三年后,汶川灾后重建到底有哪些新发展、新气象?灾区重建的房屋是否牢固,是否政府统一建设,标准如何,能抗几级地震等,带着近百个搜集来的问题,我踏上了开往成都的列车。火车上,我始终在想,灾区现在是一个什么样子,会不会还有很多地方正在搞建设,会不会还有村民温饱亟待解决。36个小时的车程,我终于到达成都火车站,心里一片忐忑。

 

四川行,四川情——走进美好新家园

能够参加由团中央学校部、四川省重建办、四川省教育厅、中国青年报联合主办的“全国百所高校学生记者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我何其幸运,带着那份希冀与牵挂,14日,我和其他108所高校的124名学生记者齐聚三年前发生特大地震的四川。我们被分为三个小队,分别赴汶川、北川、青川等地,以大学生的视角“用心体会灾区的变化,用情报道客观的事实。”

说心里话,我真想马上飞到灾区,看一看他们的生活到底如何,看一看这批领导者有没有安逸的坐在温房里大吃大睡。我分在了青川分团,事后才知道,我们这个团是三个小队中行程最远的一个,能够采访的时间不多,又有小道消息说我们将取消一些活动,心里更加的不悦,在心里埋怨是不是那个地方还没有建好。

14日晚上,我们参加了四川灾后重建情况报告会,以及分团会议,我记住了一个词:“三年计划,两年完成”。明天我就会去见证,看一看这样的一个这个奇迹是如何产生的。

小组讨论的时候,大家都很关心灾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怎么样,有何生活保障,就业问题如何等等,同时,我们也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之前取消的一些活动,跟团老师会尽量安排,采访当地居民也能够实现了,同时,我们还能够见到“举牌娃娃”贾康,“独臂英雄”石光武。看着大家脸上的喜悦,我的心沉反而重起来。晚上11点才各自回到宾馆休息,又不得不准备明天的采访,和今晚的发稿,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异常兴奋,睡不着,因为明天就是我们见证四川三周年变化的时刻。

东河口,沉寂且生机的村落

15日一早,大巴沿着“山路十八弯”似得公路行驶着,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山头灿烂的油菜花,整齐漂亮的民房、教学楼,全新的塑胶跑道,欢快的学生,灾后的景象焕然一新,很多人都高兴地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刻。

两个多小时后,我们到了青川县东河口村,这是当时汶川大地震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整个村子集体掩埋780人。地震之后,在原址修建了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是汶川大地震首个以“见证灾难、感悟生命”的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

当我下车走进这个公园的时候,心情变得愈加压抑,似乎有种莫名的声音在朝我呼叫,远远望去,一座座十字架插在满山破碎的石块上,让人看了不免有些伤感。这些十字架下是遇难的村民,因为山体崩塌,当时留在村里的村民无一幸存,被深埋在了地下。小心翼翼地走在公园的小路上,我却不敢再走下去,害怕我一脚踏下,会打搅他们的安息。讲解员给我们讲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每次都哽咽到说不出话来。她叫张晓丽,地震发生时她在外地读书,毕业后她执意回到家乡,问她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地震遗址公园讲解员时,她说:“毕竟是自己的家乡,总想做点什么。”

这里一片沉寂,就连飞到公园的鸟儿也不愿意乱鸣。今非昔比,这里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读书声、谈笑声,有的只是震后狼藉的山石。

这里又有一片生机,前来祭奠的人在这里留下了油菜种子,漫山遍野开满了黄色的小花,像是在为逝者默哀。这里一片繁荣,震后的东河口,在另一个位置新建了村子,房子很漂亮,也很结实,“都是政府出钱建的,我们没掏一分钱,还能领到补贴”,一位姓何的村民乐呵呵地说,“家里一个人都没了,我们不回来,谁还建设这里呀,我们是青川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现在我们家养了长毛兔,收入还可以,平时我对象出去打工。日子总得过,现在虽然不如城里人过的好,慢慢地都会好起来的。”

广场上循环播放的《感恩的心》带我们一起感恩,村子里的人大都张口就说谢谢你们的关注,谢谢你们的帮助——我们又何尝不需要感谢这里的每一个人,他们放弃了外边丰厚的环境,放弃了外边现代化的设备,回家重建家园,他们很单纯,为的就是找寻属于自己的美好,我们感谢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村落的繁荣,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竹园镇智慧岛教育园区,感受“浙江速度”

青川县城重建规划批复比其他震灾区晚了9个月,竹园镇智慧岛教育园区项目亦然。但当大巴车驶入这块土地的时候,“三校、一馆、一路网”(三校:青川第一高级中学、青川职业高级中学、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一馆:青川体育馆;一路网:智慧大道等市政设施)的组合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一震,谁都不敢想象三年的时间这所教育园区建设的如此现代化。

之前在车上我们还在讨论,建设一个新县城,一个教育园区要用几年的时间,5年?10年?3年,能好到哪里。教育园区是浙江重点援建项目,在墙上还能看到当时留下的标语“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白天拼命干、晚上挑灯干、雨天巧着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大字标语有些模糊,但是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的浙江援建者和青川人民为了建好家园的那股韧劲。

在教育园区参观了青川第一高级中学,看到重建的教学楼和操场等一系列的硬件设置,让我想起先前听到的一句话“最美的是学校,最安全的是学生”。青川县教育局长陈云指着校门口的一座雕塑说:“它叫‘凝聚汇川’寓意就是要体现浙江人民对青川情怀。”感恩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一个高二学生说,他以后想考浙大,去看看援建他们的地方,去那里学习,去那里感恩。下午的座谈会在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援助的青川县教师进修学校举行,走在自己学校设计的教学楼里边,我感觉回家了。教学楼由四座楼连接而成,每座有五层,俯瞰,主楼像是一个“川”字的缩影。每个教室的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有种宾馆的感觉,如果不是说这是学校,你还会以为自己进了三星级宾馆。

听说我是浙江的学生,青川县彭县长握着我的手说:“浙江好样的,质量第一、效率第一、援助第一。”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奇迹铸丰碑!大地震、大救援、大重建、大发展,令“抗震精神”深入人心。广大的青川人民和灾后援建者,这群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走在灾区的路上,总是令人动容。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大学生四川行,更是留给大学生的一生的四川情谊。

看到全新的青川,看到欣慰的教育园区,我不得不去赞美那些灾区的建设者。

感恩灾区人民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乐观勇敢

短短的三天,来的那么快,那么急。16号晚上,大家同样是在赶稿子,有人在群里说:“明天就17号了。”之后群里一片沉默,大家都知道,17号上午总结座谈会,下午就要各自返校了。无论是与青川的朋友,还是与小队的同学,都有着深厚的友谊,明天就要说分离,大家都有些不情愿。

“一次四川行,一生四川情”,有人在微博发出了感慨。三天以来,感恩无处不在,我们这次不只是去见证灾区三年来的变化,更多的是去体验、去感悟,三年来灾区人民不折不扣的拼搏精神。

灾后重建后方方面面的新面貌让我们耳目一新,一路上我们看到,当地老百姓住上了漂亮的新房,家家户户都有了增收的路子,而且重建还给当地百姓增加了就业机会,很多群众还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的事业中。

在那不遥远的地方,有个名字叫四川,它是涅槃凤凰再飞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