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扬子晚报扬州大学感恩奖学金张乐臣校园 |
分类: 呓★锐评 |
文/张乐臣
看新闻,看到这么一条新闻:“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风尚,测评学年内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或感恩活动不少于2次。”这是新学期开始后记者在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奖学金评判细则(以下简称规定)上看到的一段话。该规定从2011年9月开始试行,根据规定,如果学生不参与此类感恩或公益活动,将被取消评奖学金的资格。据悉,这是扬州大学第一次将感恩能力写入奖学金评定细则。
去年,高校为了整顿校风校纪,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确实出现不少雷人校规,而今年扬州大学新闻学院的这个新规定也够“雷人”:将感恩能力与奖学金评定挂钩。但是,我们不得不为这个新规定拍手叫好。
原因很简单,“做总比不做好”。有时候一些看起来形式主义的规定,时间久矣就会形成习惯。现在的大学生,不能说个个富有责任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或感恩活动。但是,大部分人的惰性心理占据主导,总想着我不去做,有别人会去做的。
讲个身边的例子,在学校志愿者协会工作的时候,有些活动,一些人明明报名参加了,但总不能按规定的时间报道,或者干脆一拖再拖,不参加了。这样的事情不枚胜举,遇到的多了,也就乏了,只能干抱怨,下次不再用他们。有规定都不去照做,何况没有规定的事情。总有一些人,不愿意做一些不靠谱的事,就是所谓的义务劳动。我有问过他们原因,“我自己的事情都忙不完,还去帮助别人。”
感恩是什么?它没有实际的定义,感恩是自发形成的。当周围没有这种氛围的时候,你去感恩,无异于鹤立鸡群,被很多人不解。感恩的氛围不浓厚,就需要去营造感恩的氛围,学生没有这种“闲心”,就需要学校来为学生营造,而扬大的这种“形式主义”,恰好!
说这么多,无非是终于有个学校“标新立异”了,我们觉得新鲜,当然也和扬大的学生们一样有很多迷惑。之所以产生迷惑,是因为每出台一次新规定必然会有很多人迷惑。当所有的迷惑拨开云雾,回过头来看,我们会觉得这样的规定,是有作用的。
有人说“感于谁?恩于谁?强扭的瓜不甜!”倘若我们都不知道如何感恩,怎么感恩,做个大学生又有何用?只要我们做了,就问心无愧,即使没有证据,天道自在人心,关键时候会有人为我们“作证”。我们应该不拘形式,把强扭的瓜做甜、做香。
今日推荐博文:纪实摄影:爸妈劳碌的一天
■欢迎加入无尘QQ好友群:12489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