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赛一等奖启示:团队合作重要性

(2009-12-15 12:40:08)
标签:

挑战杯

雪山无尘

浙江工业大学

校园

分类: 呓★锐评

国赛一等奖启示:团队合作重要性

——访“挑战杯”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倪书雯团队  

        本报学生记者  张乐臣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建工学院建筑学学生倪书雯、裘昉、谭佳辉、张赟、陈珏、项浦、陈思聪的项目《旧城新补丁——基于“补丁”概念的绍兴蕺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指导老师:于文波、陈小军)获得一等奖。

旧城新补丁”课题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团队合作是何其的重要。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那么倪书雯同学的这个团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为此我们做了一次专访。 

团队意识:每个队友的精神支柱 

这是一个由三位06级学生和四位05级(注:建筑学为五年制)学生共同组成的团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他们彼此信任、相互学习,互相依靠。

在采访时,针对这个课题的一大创新点“补丁”,裘昉同学首先向我们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 “补丁,是一个系统的方法,而非一个具体的形式,是一种在遵循实现历史风貌和社区精神的双重保护原则之下的温和的、循序渐进的保护更新方式。” “补丁这个方法,不仅适合绍兴蕺山历史街区,它对于同类历史街区的更新也有意义。”作为组长的倪书雯如是说。

据了解,课题开始于三年前,当时倪书雯、裘昉、谭佳辉、陈珏四位同学从学长手中接过项目接力棒,努力将课题深化延续,不至于让这个好的课题随着高年级学长的毕业而终止。为了完善团队内的工作,张赟、项浦和陈思聪等同学也陆续加入,为团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面对不断涌现的问题,团队从未停止,也未曾倦怠。

成功的背后一定有着艰辛的付出,按照倪书雯同学的话来说:“就算是愣头愣脑死做,我们也要坚持,结果即使不是最好的,也不会很差。”事实确实如此,获得这样的荣耀,这背后团队的每个成员都付出了很多,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比如最初的调研过程,裘昉同学说:“记得为了这个课题,倪书雯和我在去年最热的天气在绍兴待了一个多星期,为了得到最真实的调研情况,我们都是早出晚归的,采用蹲点战术。然后我们其他组员也陆续来到绍兴,我们进行了集体的调研问卷发放等更深入的调研。”“是的,当时还碰到很多问题,比方说当地居民不搭理你或者对你问的问题答非所问,遇到这些问题时,大家在一起讨论该如何解决、如何应付,后来我们找到了当地居委会,由他们提供一些比较有影响的居民的联系方式等。” 倪书雯同学补充到。正是这样的困难,使他们团队内成员凝成了一股绳,他们认为,经历两年,虽然辛苦付出,碰到种种困难和其他难题,但他们给了我们两个字“值得”:对一起奋斗的过程的美好回忆、对一起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对取得成功的满心喜悦……他们说他们得到的一定比付出的更多,他们感谢这个比赛,因为这个比赛他们有了一个像大家庭一样的团队,他们对团队内的每个人都心怀感激,他们说最大的收获是彼此和彼此温暖与支持的精神。

倪书雯和裘昉同学代表团队参加了最终决赛的问辩。当时的情景还让她们记忆犹新。裘昉同学讲:“开始认为我们是人文社科类里的工科学生,特别有信心,因为我们除了人文情怀还有技术。但在展会现场看到了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建筑学专业学生操刀的关于例如新农村建设、汶川地震灾后住区重建等课题研究,觉得他们也做得很好,有点小小的担心。不过倪书雯和我互相鼓励,我们相信我们努力了,只要把我们最好的展示出来就好了,最后我们就正常发挥,取得了一个不错的成绩。”

挑战杯更看重于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可运作性强的课题研究。而“旧城新补丁”这个课题已经得到绍兴市旧城改造办公室和当地居民的支持,日前,他们已经由刚开始的主观设想转变成为客观理念回馈给绍兴市政府,并且成为居民和政府之间关于蕺山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一座桥梁。 

寄语学弟学妹: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在谈到团队合作对他们的专业以及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时,倪书雯同学讲:“在一个团队中你可以不优秀但是必须要认真,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有没有时间去完成,要更多的替队友考虑,考虑他是不是放下多少重要的事情来完成这项任务,即使我们出的力不是很多,但只要我们努力付出就好了。还有就是需要坚持,在我们做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经常会找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我们修改,我有时候真的就不想做了,但是看到其他队友仍在坚持,还在为我打气,我的信心也就上来了,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坚持,不能够放弃,同时还需要多给自己和队友打气。我们要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然就会成为别人的累赘。”

“作为一个组长,重要的不是你做多少,而是如何去发挥一个人的优点,让他做自己擅长的,比方说裘昉同学,她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都很强,所以她主要负责做模型、设计等。”倪书雯同学继续讲。

项浦同学作为06级新加入的一份子,刚开始做这样的课题就拿到了国家级大奖,他觉得“这次挑战杯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们应该心怀感激,不仅是感激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还有就是感激学校和学院对我们的支持,感谢于文波、陈小军老师的指导,感激上几届师兄们经验,他们在我们的课题研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实,团队合作就是一种互补的作用,大家在一起研究一个课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当然,对于想要参加下一届挑战杯以及想要做某个课题研究的学弟学妹们,他们也谈了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还是那句话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在坚持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要主动的去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是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努力做出来的,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喜欢只知道听差的人,我们不应该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那样只能成为一种苦力,而发挥不了任何作用,相反我们应该主动去了解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然后进行周密规划,并全力以赴地去完成。我们不能把所做的课题看成是一个任务,而是应该把它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达到你想要的结果。”倪书雯同学说。

裘昉同学认为:“做事要用心去做,哪怕自己做的不是很重要的任务,但也培养自己的全局观念,团队精神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一致,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同时还要注意所做的是不是具有可实施性。”  

项浦的感受也是颇深,他说“做这个课题,不只是对专业的热爱,而且在做的过程中我还享受到团队合作的快乐。”

看来,团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走向成功的一块基石。在团队合作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所做的课题研究。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团队合作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它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而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只有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为工作注入无穷无尽的能量。

【原创采访稿,请勿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