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江楼:延续了六百年的故事

标签:
南京阅江楼朱元璋宋濂杜宝顺中国名楼 |
分类: 滥觞与辉煌 |
http://s1/mw690/001o1u2Izy7fQRGwgF2b0&690
南京下关有座狮子山,山下城墙环绕,山腰绿树成荫,山顶玉宇琼楼,巍峨壮观、气度恢弘。夜幕降临,泛光映照下的楼阁金碧辉煌,这时候,即便在数十里之外的江北,也能见到它的身影,这就是名闻暇尔的南京阅江楼。
从仪凤门城楼旁的正门入内,顺石阶拾级而上,径直登至狮子山头,阅江楼记碑亭迎门而立。亭内正中横卧一块汉白玉巨大石碑,前后两面用鎏金大字镌刻明太祖朱元璋和翰林大学士宋濂不同版本的《阅江楼记》。
朱元璋的楼记洋洋洒洒,抒发一代开国之君豪情,表达了选址狮子山营建阅江楼的愿望。宋濂的楼记则用较多的笔墨衬托了明太祖:“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http://s14/mw690/001o1u2Izy7fQS77Zmt5d&690
http://s16/mw690/001o1u2Izy7fQS9FekD3f&690
君臣二人笔触虽然不同,却互为呼应,宋濂这位从政的文学家准确地把握住了朱元璋欲在狮子山头兴建阅江楼的本意。
滚滚而来的万里长江在狮子山下拐弯向东,朝着燕子矶、栖霞山方向而去,此处的江面更加宽阔,远处群山重叠,云遮雾彰,南京长江大桥气贯云天横跨江上。西望山下,不远处就是郑和下西洋当年的出发地下关龙江。
碑亭往西百步之外是座落在高大基台上的阅江楼。与国内所有的名楼不同,阅江楼平面呈“L”型,似为适应狮子山顶特殊地形。七层四平座,高五十一米,加上狮子山,全高一百二十九米,为华夏各大名楼之最。主楼立于两翼猗角之处,西、北两面都为主立面,这样安排似因长江绕楼西北两个方向而行。建筑形制明代风格,形态挺拔,气势弘大。屋盖以歇山叠合,重檐飞翘,高低错落,轮廓非常优美。全楼覆金黄琉璃镶边筒瓦,鎏金彩绘,斗拱层叠,朱红柱楹。在四面山门、牌楼和碑亭的拱卫之下,凸显非同寻常的气度,系统地表现了朱元璋笔下“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廉风飞,彤飞彩盈”的勾画。
http://s3/mw690/001o1u2Izy7fQSi5WVQa2&690
进入高大正厅,迎面可见高6米的一面金箔,上镌朱元璋《阅江楼记》,东西两侧高处各悬“得水载舟”和“治隆唐宋”巨匾。三楼可见高十米以上的大型彩绘搪瓷壁画,全景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盛大场景。楼内上下各层辅作装修,无一不是精心构建。资深古建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杜顺宝教授主持设计。讲究建新如古,即便是再小的细部也是精益求精,用心营造。结构体系采用钢筋混凝土,其余均按明式工艺木构营建。
洪武七年春(1374年),朱元璋欲在狮子山营建阅江楼,不仅是此处观江位置极佳,更因为这里曾是他当年以少胜多打垮宿敌陈友谅的重要战场。他钦定了阅江楼名,亲自撰写阅江楼记,继而以阅江楼为题,命身边文臣职事各撰《阅江楼记》一篇。阅江楼开工并完成平砥之际,朱元璋却又突命停建:受上天托梦,不要急于建阅江楼,深思熟虑之后觉得有更加紧迫的事情需要去做,阅江楼的兴建应该暂缓。
此后,阅江楼除了一片地基,只留落在纸面上的两部楼记,阅江楼于是成了“没有楼,只有记”的一个概念。
公元两千年前后,续建阅江楼在六朝古都南京再次被重新提起并形成共识,业经数年的努力,终于将朱、宋二人的勾画变成了现实。至此,从楼记问世到高楼建成,这个被人们不断提及的故事已经延续了差不多六百年年,阅江楼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
在中国,被称为名楼的楼很多,“四大名楼”更有多个版本,甚至还有“六大名楼”、“十大名楼”之说。人们或许弄不清究竟哪一个版本最为权威,尽管阅江楼和黄鹤楼等并称“长江四大名楼”的提法此前仅是文字上的一个概念,在阅江楼已经成为现实的今天,以它在中国唯一先作楼记后建楼的独特经历和不同凡响的形制和构造,维持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