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8日
(2022-07-28 23:03:0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人所不欲 勿施于人
宁川
2018年1月3日
刊于2019年6月15日大华商报
刚才在微信群谈起榴莲,笔者插入一句“人所不欲,勿施于人”,马上有人把注明出处的孔子原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搬出,似乎在暗示——引用出错。其实,此可以终生奉行的千古名句,相信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它被作为普世行事准则写入1993年《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中。德国柏林世界公园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的德文就是译于此语。一句连西方人都那么崇拜的哲言,我怎么可能弄错。
2017年1月29日,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生活体会,我把它改成“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在本人的“2017零星小语”里。笔者认为,孔子的话是“推己及人”,我改过的话则是“推人及人”。待人接物,先考虑别人的利益,可避免主观上的失误。
“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合乎流行中国多年“顾客就是上帝”的营销学思想。要想从客户身上赚钱,必须先研究市场需求和客户的需要。其实,我这句话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例如,朋友新居入伙,你知道朋友喜欢国画,不喜欢油画,送礼时就别送油画。又如,朋友是个不爱出门的宅男,旅游时就别约他去。
然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等于“己所欲,可施于人。”例如,在餐桌上,喜欢喝酒的中国人总习惯对不想喝酒的人频频劝酒,这是不应该的。孔子这句话也并非万能,例如,榴莲季节,朋友惧怕榴莲,但每次拜访岳母时,总是带上榴莲,因为他知道岳母是“榴莲控”。所以,己所不欲,还是可以施于人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容易让人以为,“己所欲,可施于人”。其实不然;实际上,“己不欲”未必“人不欲”,“己欲”未必“人欲”。
其实,笔者提出的“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不是万能的,比如,与敌人战斗,或参与对抗性的比赛,便行不通了。即使对方不想输,也要千方百计打败对方。
“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即用“以人度人”的思维方式处世或办事,相信它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具普遍性而且更受欢迎。
学贵问,学贵疑。任何人类的经典智慧,如不结合实际生活,不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是对经典顶礼膜拜,相信那个创造经典的圣贤也未必喜欢。因为圣贤追求真理时,也曾对以前的经典提出过质疑,修订,或剔除过其中的糟粕。其实,有的现在流行经典名句,经过千百年的洗刷,已经不是原作;它们已经成为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例如,《孟子-尽心章句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善”字早已被后人改为“济”字;也许它避免了原作重字的啰嗦,而且意思更切实际,所以现在流行引用的大都是改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然而,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思想,孔子光芒四射的“论语”,足可以让我们受用一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