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体育日报:F1世界里的潜规则 大家心照不宣http:
(2008-10-22 18:42: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SinaNews |
东方体育日报:F1世界里的潜规则 大家心照不宣
周捷 本报资深F1记者,自2003年起报道各项国际赛车比赛。曾亲临雪邦、银石、霍根海姆等赛道现场报道F1,善于通过独特的视角,专业的眼光解读赛车比赛。
印度、韩国、俄罗斯、甚至南非,伯尼从未停止过他的F1全球梦想。这个周末,阿布扎比赛车场设在上赛场围场中的展示活动又吸引了伯尼的大驾光临,在这间专署“阿布扎比之家”里,白发苍苍的老头饶有兴致地对着新赛道的模型翘起了大拇指。
但F1所谓的走向全球,显然无法得到中国记者的认同,除了从绝对地理位置上说,这比赛是在上海,F1依然带着欧洲的特有属性,高高在上得维持着它独有的“傲慢与偏见”。
有过几年采访经历的中国记者早已谙熟了F1的“潜规则”。比如,严格遵守各车队的采访规则安排,只可早到,不可迟到,因为大车队的车手往往不守时。此外,不要随便“挑战”和车手同一国的媒体的特殊权利。
举个例子,你会在宝马的新闻安排表上看到这样的说明:“周四海费尔德采访,下午4时-4时15分,德语媒体;4时15分-4时30分,国际媒体”。但如果你以为会说德语就算“德语媒体”,那就只能说明你经验不足了。和德国媒体坐在同一张桌子上采访的后果是,你会成异样目光投注的中心,如果你还“不明所以”插口提问的话,很可能直接被忍无可忍的德国记者当场打断:“嘿,你是德国人吗?我们的车手和你有什么关系?!”
特别要说明的是,我和德国记者没有恩怨,事实上,宝马已经算是F1里最热情可亲的车队之一了。并且在国际赛事的运作上,F1的专业化程度绝对是一等一的。也正因此,顶尖的F1运动里的这些“莫须有”的规矩往往让一年一般只有一次F1现场采访经历的中国记者感到不可思议。
比如,鲍勃先生(F1新闻发布会主持)在新闻中心的座位边是不能随便坐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资深”记者,是为国际汽联服务的记者,他的设备很多,开完发布会还要把录音放出来,再一个字一个字把实录听写出来。因此,如果你“不幸”选了他边上的位子,那会被认为是对他的一种挑衅和对他工作的不尊重。一年前,就有位同行因此差点和这老头吵了起来。后来才知道,这老头倒不是故意对她发难,而是一年到头每站比赛,身边的位子从来是不坐人的。
就如同F1的大小车队其实是在记者心里被分了级别的一样,F1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所谓“尊重专家”、“尊重前辈”的规矩。当然,这种“尊重”是否出于真心就很难说了。但讽刺的是,有时候在F1,真心尊重和假意尊重同样不讨好,汉密尔顿就是明证。他说“尊重”阿隆索被视为虚伪,他说“要按自己的方式挑战对手”又被认为嚣张。更有趣的是,F1记者们以前总是抱怨F1不精彩是因为没有超车,但有了会抓住一切机会超车的汉密尔顿后,又开始声讨他超车的风格了。
当然,F1里最大的“潜规则”还是对国际汽联和伯尼先生的尊重。昨天,新闻中心里讨论最热闹的话题是国际汽联关于统一引擎的提议。无论国籍,几乎所有的记者谈起这个,都笑着关心莫斯利和伯尼的大脑是否还在健康地运转。但车队和媒体在这点上达成了默契,所有见诸网站报端的评论里极少有对这项提议的质疑。
当莱库宁在赛道上被马萨“超越”的时候,新闻中心里“哄”的一声,有人吹起了口哨,但新闻发布会上,有人提过“车队指令”这几个字吗?没有,因为大家心照不宣,要守“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