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科·戈雅 (Francisco de Goya
)
(1746冯特多多斯,萨拉戈萨 –1828波尔多)
我们可以这样说:弗朗西斯科·戈雅,这位天才的画家为绘画上的现代史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并开创了伟大的当代绘画史的纪元。戈雅的画正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见证,并为以下时代的西班牙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卡洛斯三世
(1759 -
1788)后期,独立战争(1808-1813)时期,以及在戈雅去世后五年才终结的斐南多七世的统治时期(1814
–
1833)。画家通过他朴素的视角,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创作,向我们描绘了他生活的时代。
戈雅还很小的时候就在萨拉戈萨开始学习绘画。他从师于何塞·鲁赞。鲁赞是卢卡·乔丹的继承者,是一位风格较为谨慎的巴洛克式画家,他教给戈雅的一些绘画原则尽管正处于衰微之中,但却帮助戈雅迈出了绘画艺术道路上的第一步。他来到马德里投考圣斐南多皇家美术学院,在经受了接连两次的失败以后,戈雅自行去了意大利旅行。在意大利,戈雅所处的艺术环境从洛可可主义转为了新古典主义。1771年他回到了西班牙,在萨拉戈萨城柱上进行露天绘画。他在那里认识了帕约(Bayeu)一家,并和巴耶乌德妹妹何塞法(Josefa)结婚。经过帕约的推荐,弗朗西斯科·戈雅进入到了马德里皇家挂毯工厂工作,绘制壁毯草图。这份工作为弗朗西斯科·戈雅打开了通向宫廷之门,使他得以见到王室的成员。从此,那些贵族和幕僚们、以及一些艺术家们逐渐认识了他,他也从一个壁毯图案的设计和绘制员转而成为了肖像画师。
在这一段时间里,和周围的人简简单单的快乐心理所不同的是,弗朗西斯科·戈雅也怀有着一些其他的忧虑。在1792年到1793年之间,他生了一场大病,险些丧命,最终变得耳聋了。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画中看出他对皇室及贵族的生活恶习的嘲讽,以及对教会的迷信和宗教裁判所专横跋扈的行为所持的批判态度。他通过画笔直截了当、毫不留情地鞭挞了周围社会的野蛮、罪恶、冷酷和愚蠢的现状。
弗朗西斯科·戈雅的生活有序地围绕着他所钟爱的版画展开。在1790年到1800年减他创作了很多肖像画,一系列的插图,宗教画,以及圣安东尼奥-德拉弗罗达教堂圆形天井上的露天壁画。新即位的国王卡洛斯四世以及王后玛丽亚·路易莎作了戈雅的保护人,并委托他画很多画,其中也包括完成于1800年的王室成员的肖像画《卡洛斯四世一家》(现存于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那些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已经渐渐被摒弃,戈雅将他独具特色的巴洛克风格运用到了画作之中,在表现形式上不仅拘泥于惯有的模式。
戈雅的画作风格多样,从众多作品中能够看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一些现代绘画流派的风格。他在西班牙独立战争之前的几年里的作品,几乎已经成为了这场巨大灾难的预示;而战争爆发之后,这些画作就成为了独特超群的现实记载。战争的爆发及其灾难性的后果给戈雅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他要将这种巨大的愤懑通过一种激烈的形式宣泄出来:人类的非理性。这种情感的宣泄在戈雅的一系列版画作品以及其他形式的绘画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国家间的战争、个人在中年以后充满悲剧色彩的生活,斐南多七世对自由派人士的迫害以及亲法分子的胡作非为,都剧烈地刺痛着画家的心灵。戈雅拿起画笔,通过描绘一些寓言故事中的巫师、怪物、甚至来自“阴间”的魔鬼的可怕、残忍的形象,隐喻地表达了对现实中的黑暗势力的不满。
在“立宪三年”(1820年-1823年)之后,斐南多七世复辟,戈雅准备流亡海外。他迁居到了法国,但并没有去他所熟悉的巴黎,而是定居到了波尔多,在那里,他不顾高龄,继续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了绘画创作之中。他甚至于开始尝试新的绘画技巧:平版画和微型画。也正是得益于这一段时期戈雅的勤勉工作,我们才得以欣赏到他的种类更为丰富的作品。戈雅于82岁高龄去世,遗憾的是去世前他没能回到曾经进行了大半生绘画创作的祖国西班牙。
——乔治·德·拉·托尔(GEORGES DE LA
TOUR)
(1593年,法国洛雷纳的维苏塞 –
1652年吕内维耶)
乔治·德·拉·托尔出生在洛雷纳的杜卡多的一个小村庄里。杜卡多当时是位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内的一个独立的地区,在一百五十年之后,这块土地被划入了法国的版图之中。乔治是面包师的儿子,关于他的有据可查的记载开始与1616年。在1617年,他与赫安·雷·奈弗(Jean
Le
Nerf)的女儿结婚,其岳父是管辖当地的公爵的银匠。他们的儿子中有一位叫艾铁内·德·拉·托尔(Etienne
de La
Tour),也是一位画家,并且,在他们家的画坊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间家庭画坊于1620年在吕内维耶建立,从1623年开始,乔治·德·拉图尔开始把画卖给恩里克二世公爵。除此之外,他也为当地的贵族及宗教机构服务。1639年时,他正在巴黎,这一年他获得了“国王御用画家”的头衔,这就意味着他将处于法国的路易斯十三世的保护之下。他获得了吕内维耶市政府的很多订单。从表面上看起来,他是一个高傲严厉的人。
乔治的教育状况是不为人所知的,由一些批评家认为,1610年到1616年之间,他应该是在罗马的,但关于这一点并没有找到佐证。在他死后,他的名字和做平就从艺术舞台上消失了;他的回忆录一时也不知去向,直到二十世纪才重新被发现。现在,得益于各种研究,乔治·德·拉图尔在十七世纪世纪绘画史上、尤其是法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作用重新得到了确立。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西班牙却有着关于一幅十九世纪初的绘画作品的描述,关于这部作品的描述是在戈雅(Goya)的朋友塞巴斯蒂安·马丁内斯(Sebastián
Martínez)在卡蒂斯(Cádiz)的作品集中发现的,并被记载在马乌雷的伯爵尼古拉斯·德·拉·克鲁斯(Nicolás
de la
Cruz)的鲜为人知的旅行中(1813年)。令人感到奇怪的除了签名之外,还有所绘的题材,而这却是画家的真迹,而原作现在同样不知下落。
乔治在作品中大量应用了明暗的对比,画作中反映出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另外,有关宗教的题材则是采用一种自然主义的手法,用一种诗的语言来诠释传统的题材,这一点对于十七世纪上半叶的艺术表现形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全世界所举办的关于乔治的绘画作品的专题展,再次引起人们对于他的生活和作品的与日剧增的关注,随着有关乔治的新资料和绘画作品被越来越多地发现,人们发现了一个有着顽强的个性、在其生活的时代享有盛誉的画家。
——安东·凡·代克 (VON DYCK)
(1599,安特卫普
-1641布莱克佛里埃斯,伦敦)
他是十七世纪佛兰德斯派绘画中的第二号著名人物,是欧洲绘画史上重要的肖像画家之一,同时又是作品优美精致的宗教画家。他师从凡·巴伦,少年早成;进入鲁本斯画室工作时,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风格。这使得他成为鲁本斯的杰出助手,却不因为这位大师极富表现力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审美标准。当然,鲁本斯的影响在他的画中还是有所体现。1620年去英国在雅各布一世的宫中工作,很快便放弃,转而去意大利,在意大利住了多年(1621-1627)。在此期间研究威尼斯人和博伦亚人的绘画,这些研究对他将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提香的肖像画。有一段时间他住在热那亚并开始创作几个系列的肖像画。这些肖像表请严肃,很有气势,但都带有明显的忧伤。这种庄重的忧伤在画中很容易觉察到,而且越来越浓厚。安东·凡·代克也以此风格在贵族中赢得了声誉。
回到佛兰德斯后,他住在安特卫普,然后于1631年定居英国为卡洛斯一世及其大臣作画。虽然安东·凡·代克学习宗教和神话题材出身,他最成功的画作却产生于肖像画中。为人机敏,和善,天生相貌出众,他似乎把自身的优点画进模特的肖像画中,奠定了其后几个世纪英国上流社会肖像画的绘画蓝本。他的绘画理念在英国得以传播,这些肖像具有高雅的外形,贵族的距离感,并被陪衬包围(侍者,宠物,家具等)。他的组材方法在于将主轴移向一边,从而显得更加自然,避免了布局的刻板。他非常敏感,能够深入到模特的心灵深处,将其心理特点表现出来。
他谨慎而灵活的技法使他得以表现出布料和其他物品的质感,甚至刻画出皮肤精细的珍珠光泽。在伦敦他拥有一个大规模的画室,请他作画的人很多,而许多肖像只有头部,手或其他重要部分是他亲自画的。他于1639年和一位英国贵妇人结婚,被皇室封为贵族,然而不久离开人世。他去世时正处于事业和荣誉的顶峰,人们正期待他创作更多的作品。虽然他明显专注于肖像画,安东·凡·代克同时创作了其他许多题材的作品,大多数是宗教题材,因为在鲁本斯画室时,他虽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仍不乏为宗教题材的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