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源山泰伯庙
撰文、摄影:吴谨程
(知识产权所有,谢绝转贴或其他用途的宣传。引用请注明出处。)
灵源山泰伯庙座落于晋江灵源山灵源寺旁。沿泉州——安海公路灵水社区折向灵源山风景区上行约2公里,入灵源山门,右侧雄伟壮观的庙宇建筑群便是灵源山泰伯庙。
http://s6/bmiddle/4bc2cfffx885c68742915&690
灵源山泰伯庙建筑群
http://s2/bmiddle/4bc2cfffx885d030202d1&690
至德门广场
http://s11/bmiddle/4bc2cfffx885d09cf092a&690
灵源山游客中心
泰伯庙依山面海,气势磅礴,坐甲向庚兼寅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耗资千万,由闽南延陵始祖泉南轮祀会于甲申年(公元2004年)春节倡建,海内外吴氏族亲鸠资千万元,丁亥年(公元2007年)首期工程竣工。
车至“至德门”广场,但见“至德门”门楼巍然耸立。前有灵源山满目苍翠,广场中有天然巨石,上雕“灵山圣地”篆书大字,施以朱红,鲜艳夺目;“灵源山游客中心”座落在广场东南。后有泰伯庙建筑群枕山而筑,层层递升。西侧灵源寺旁有巨大的“佛字”摹崖石刻,东侧为灵源山道蜿蜒而下。
http://s10/bmiddle/4bc2cfffx885c7b1eeb99&690
至德门
沿二层27级台阶登阶而上,可见“至德门”3个镏金大字镌刻在书卷式青石匾上,居门楼正中,往至德庙的通道经门楼之下一分为二,由左右两个后门再次攀援而上;门楼白石砌面,分左、中、右三门,圆拱顶,上饰青石万字图形,色彩冷暖协调,古朴中透出庄重和谐。二层为“瑞林图书楼”,垛堞圈周,通透中显出威严肃穆;重檐歇山式屋顶,燕脊高翘,上雕腾飞两对;红墙红瓦,垂珠贴金,与一层白石底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使整座门楼显得气象威严而富丽堂皇。
http://s2/bmiddle/4bc2cfffx885cb317b241&690
瑞林图书楼
http://s11/bmiddle/4bc2cfffx885cbc6968fa&690
左庑廊“凤翥”
http://s2/bmiddle/4bc2cfffxd539faab6f71&690
右庑廊“龙蟠”
http://s16/bmiddle/4bc2cfffx885ccd21a03f&690
庑廊内捐资芳名碑
“至德门”由晋江灵水籍侨亲、全国工商联执委、侨兴集团主席吴瑞林先生于2008年仲秋独资捐建。
出“至德门”后门,两堵“飞天”
石雕顺应台阶成三角形嵌入壁中,飞天衣袂临风,动态逼真,旁有祥云围拥。再沿23级台阶而上,进入眼眸的是宽广的图书楼广场;白石砌埕,四面圈以石质围栏,左右围栏雕有“九龙启泰”、“秋耀金华”、“五福临门”、“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南面围栏雕有麒麟祥云、双龙戏珠、双凤等图案,北侧为大型“九龙壁”,“龙腾四海”,意寓吴氏子民瓜瓞绵延、英才辈出。左右两边是通往泰伯庙的台阶。此时的通道于图书楼广场合二为一,在白石雕就的九龙壁前汇聚,而后再次一分为二,分左右两道通向泰德庙广场。先合后分,分而又合,由此凸显设计者的匠心独具,未知其中寄寓的可是仰慕先祖之道应心怀虔敬之心,抑或暗示着人世分合无常、祸福相随之理?
http://s11/bmiddle/4bc2cfffx885c5e9a009a&690
图书楼广场围栏
http://s7/bmiddle/4bc2cfffx885c88417516&690
九龙壁
http://s16/bmiddle/4bc2cfffx885d1b9156af&690
图书楼广场
从图书楼广场登9层台阶上泰伯庙广场,视野骤然开阔——但见泰伯庙建筑群高出广场约三尺,背倚灵源山主峰,主体建筑“泰伯庙”
居中高踞,左右分别是“龙蟠”、“凤翥”两庑廊,内雕捐资芳名;最外侧则是二层高的厢房,面阔7间,红砖饰墙,硬山顶,白石廊柱及栏杆,面向庑廊,左右拱护着主殿泰伯庙。整个建筑群沿“泰伯庙”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显出传统建筑的庄重与和谐。
http://s5/bmiddle/4bc2cfffx885c935949a4&690
厢房作管理工作室之用
泰伯庙面宽五间,重檐歇山式,燕尾翘脊,主脊上雕双龙,次脊各雕瑞兽;红砖砌墙,气象庄严。前有方形拜庭,面宽、进深约三丈,上立石雕麒麟一对,中置石雕香炉一座:圆形莲花底座,束腰,龙形四足,前后龙作吼啸状,左右龙身附于炉侧,龙首高出炉口半尺,如双耳,如吟如跃。拜庭左右各立3米高瑞狮一对,系湖边裔孙吴彦波率子捐立;雄狮踞于“出水蛟龙”的底座之上,蹲伏,踩球,威武而神采飞扬。
http://s12/bmiddle/4bc2cfffx885ce78780ab&690
泰伯庙广场
三对镂空青石龙柱擎起泰伯庙前檐,上挂“泰伯庙”大红灯笼;拜庭左右有石阶通向庙宇左右大门,迂回至中门,只见“让位适荆蛮肇基梅里,德声播列国著望延陵”楹联,道出了中华吴氏的渊源及“三以国让”的传世美德。上悬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题书的“泰伯庙”匾额,朱底,安金,匾框饰以九龙。左右二门分别悬挂“延陵衍派”、“让德传芳”匾额,黑底,安金。
http://s11/bmiddle/4bc2cfffx885cf4fe66da&690
吴伯雄题书“泰伯庙”
进入大门,可见大殿中龛塑吴氏始祖泰伯、仲雍、季札三尊溜金塑像,神采雍容、尊贵,透出一代帝皇的凛然大气;塑像正处于建筑群中轴线上。塑像前置香案,案上红烛高燃、香烟袅绕。中龛侧有柱两对,其一曰“孝亲在知亲让位于弟背乡离井哪怕披荆斩棘,从俗而化俗推己及人启蛮迪夷何忧断发文身”,该联对仗工整,气韵铿锵,以泰伯三让皇位、出走荆蛮为典,颂扬吴氏先祖“让德”的精神,于古于今,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层顶至龛自上而下悬有“衍派延陵”、“三让高踪”、“至德无名”三幅溜金匾额。右侧悬“至德传芳”、“至德宗徽”两幅,左侧悬“德配天地”、“色明日月”两幅;与之相对的泰伯庙大门背面悬有“德信传芳”、“肇启江南”、“世家第一”三幅匾额。一庙十匾,该是吴氏“三让帝皇、功开江南”之功德的彰显。大殿两壁尚绘有24幅吴氏传代始祖像。
http://s14/bmiddle/4bc2cfffx885cfc906fcd&690
泰伯庙主建筑
泰伯庙倚灵源秀色,挹安平山川,扬让德宗风,显吴氏族望,成为吴氏裔孙及四方游客拜祭参观的一大胜景。
丁亥年阳月十四日(公元2007年11月23日),灵源山泰伯庙举办盛大的恭迎延陵王季札公圣像暨冬季祭祖大典,原为泉南吴氏14片区轮祀的延陵王季札公圣像由东埔村恭迎至泰伯庙,与泰伯、仲雍同列于宝殿之中,接受海内外吴氏族裔永久的朝拜。来自海内外吴氏族亲1000多人参加了本次盛会。
伯庙肇建缘起于在泉南吴氏14片区中持续历史悠久的轮流祭祀活动,即每年由一片区轮值祭祀。迨至2003年,因泉南吴氏中对轮祀有不同理解者,提出筹建祖庙供延陵始祖神驾永久驻跸,以终止“轮祀”中所产生的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闽南延陵始祖泉南轮祀会遂于11月16日和12月16日分别在晋江灵水及石狮湖边召开了二次理事扩大会议,广泛征求各地宗亲的意见。会议一致同意择址灵源山风景区建庙,供奉吴氏开基始祖泰伯公、传世祖仲雍公及延陵始祖季札公。
2010年6月6日二稿
相关链接:
吴姓源流
吴姓起源于泰伯、仲雍兄弟,周太王古公亶父生三子,泰伯居长、仲雍居次、季历为三。季历子昌,聪颖有德,时值殷商衰微,古公亶父因言:“我世当有者,其在昌乎?”有意传位给昌。但昌父季历居三,有违当时传统嫡长继位制。泰伯、仲雍深知父意,为使季历继位,兄弟便结伴出走,辗转来到长江三角洲三吴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荆蛮地区,自号勾吴,“荆蛮父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都城梅里,即今江苏无锡市,市里梅村乡由此而来。由于泰伯、仲雍兄弟出逃,季历因得继位,其子昌接着继位,即西伯文王。文王子武王克殷建国。泰伯卒,无后,弟仲雍立,仲雍生子季简、居简。季简生子淑夏、淑达。淑夏生子周章、虞仲(虞姓始祖)。周武王正式封周章为吴国之君,后世子孙遂以国为吴姓,尊泰伯为吴姓开氏始祖、仲雍为吴姓传代始祖。《论语·泰伯第八》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今江苏无锡鸿山仍存泰伯墓和泰伯庙,庙堂门联曰:“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怀万古江南。”仲雍墓在今江苏常熟市虞山上,两侧对联曰:“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
作者:郑金洪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延陵季子
基本信息
季子像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病重将卒,因季札贤能,想传位于他。季札谦让不受,说:“礼有旧制,不能因父子感情,而废先王礼制。”于是寿梦遗命:“兄终弟及,依次相传。”他想这样王位必将传于季札。 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接位,服丧期满后让位季札。季札坚辞不受,舍弃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种田(今焦溪舜过山)。诸樊当政13年,卒前遗命传位于弟余祭,并依次传位季札,季札仍不就,最后由余昧的儿子继位,是为吴王僚。
评
价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陈国,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这次外交活动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 季札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论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精辟的分析和评价。如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秦国的未来,确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死
后
《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于延陵(今常州),史称延陵季子。墓葬于江阴申浦(今申港),墓前有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 吴季子墓在江阴申港镇西南隅的申港中学内。《史记·吴世家》后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越绝书》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记》载:“季子墓在晋陵县北70里申浦之西。”上建季子祠,塑像祭祀。祠内有相传为孔子所书10个古篆墓碑,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世称“十字碑”。抗战初毁于兵燹。拓本高2.26米,宽0.93米。现墓墩高4米,面积2694平方米。
文章来源:《百度百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