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心理疾病是“权宜之脖?

标签:
教育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网校 |
分类: 生活中的心理学 |
过去我们经常听到“权宜之计”这个词,也就是说在特别的时期我们没有办法平衡一些外部的和内部的心理关系、事情的发展,所以我们会做出一些行为,使这个外部的事情或者关系不继续恶化而做出的一些积极的行为,就叫“权宜之计”。现在我们把“权宜之计”这个词改了一个字叫“权宜之病”。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权宜之病。
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动机。每一个人所做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由它的动机决定的。比如说我们的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消化完了,肚子就会传递信号给我们的大脑,告诉大脑说饿了,需要及时补充能量,这就是内部的动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者是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动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内驱力。这是理论层面上对动机的解释,念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说,动机就是你想要做一件事情背后的原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才会去干某件事。
学心理学和没学心理学的人区别就在于,学心理学的人是从动机、行为和需要三者之间的关系互动这样一个视角去看待一个人,从动机的角度去看他的行为;没学过心理学的人,他只是从道德层面看待一个人,他是个坏人,还是个好人。
比如说某人看到一个人偷别人的东西了,如果学了心理学,他就会琢磨那个偷别人东西的人是出于什么动机呢?他不缺钱,他为什么要偷人家的东西呢?没学心理学的人就会说,他不缺钱偷别的东西,这个人天生是个坏蛋,就归为他天生的道德上有问题,那就很麻烦。所以很多时候就不客观了。
学了心理学的我们可能还会进一步思考:他为什么要偷人家的东西?偷别人的东西让别人抓住了,还挨一顿打,这不是犯贱吗?难道他偷别人的东西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可能在现实当中没有人与他沟通,没有人理他吧。如果他是个小学生的话,那就是他的妈妈爸爸妈妈不理他,不关心他,他只好做一些行为引起他爸爸妈妈的关心,或者获得交流的机会,于是即使是不好的做法他都选择去做。所以不难看出他偷东西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就是情感链接的需要。那他可以直接表达呀,或许是因为以前他表达过但是没有用啊……
所以深入想想,我们不能只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了。比如小孩子总做小动作,或者老是生病,父母不理解,我家孩子怎么那么不懂事呢?其实我们向小孩儿一打听,他们的秘密、小心思就泄露了。我们在给那些没有被疼爱的小孩做辅导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说“我不想好了,我想一直病下去。因为我生病的时候他们对我太好了。”所以,他令自己生病背后是什么动机呢?就是某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这样看来,任何行为背后都是有动机的,用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去看待,那么你就能更加理解,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了。站在这个角度,我们怎样才能改变一个人不良的行为呢?不想他去偷东西了,我们就要在最源头,他需求的那个部分满足他。
人有生理性的、社会性的、心理性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我不仅需要填饱肚子,需要有社会交往;我也需要被人尊重,需要有价值;我还需要安全感等等,这些需要有一个不被满足,他就会处于失衡的状态,这就好比我们被饿着的状态。饿着的时候,你就会缺糖,缺糖你就会发晕,所以身体就会想办法去调整这个状态。比如说缺糖的他就发晕,当你晕过的时候,你又不补充糖,晕过之后他就不晕了。为什么?因为他身体内部自己调整了,但他的这种调整是要付出代价的,什么代价呢?他要得病,以后你就感觉不到缺糖了,也不会发晕了,但是你的身体已经病了,你不知道你得了糖尿病了,你不知道你得了冠心病了,你不知道你已经得了高血压了。最早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提醒你的。但是提醒之后,你没有给他需求的满足,他就自己去满足,说白了,他自己满足的方法就是挖东墙补西墙,用破坏性的方式满足平衡,就是没有上策,没有中策,他只能用下策,用下三滥的对策来对待了,因为他有一种本能要保持平衡,这样他的需求得到平衡。这就好比她的老公一直不和他的老婆过性生活,老婆又有性生活的需要,所以就找了隔壁老王,就是这个道理。
小孩是这样,身体是这样,关系也是这样,所有的一切都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去平衡,于是就有动机,动机越强烈行为就做出来了。于是就出现了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不好的行为就是病态的行为,病态的行为就是“症”。所以我们才会说,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权宜之病,不得已而做出来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是为了满足动机的需要。我们如果只是打压他这种行为有没有用呢?没有用!如果他是偷东西,我们打他,罚他,后来他还偷。那些性变态的人,总偷女人的胸罩、内裤,公安把他抓住了揍他一顿,锁了他一顿,罚他的款,回来之后他还干,为什么呢?是因为他的动机没有改变,他需求动机的模式没有改变,他长期用这种方式去满足他的需求。
有的小孩儿总是撒谎,他一撒谎我们就揍他,打他,说他,批评他,有没有用啊?没有用,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从他撒谎背后的动机,背后的需求来去看问题,来去满足他。比如说小孩子生病,我们总是觉得,生病了以后怎么样的烦,去罗嗦,我们啰嗦的越多,这个小孩子就越满足。为什么?你啰嗦的多我听的舒服,我不生病你都不见我的面,我生病了,终于可以看到你,所以就是这样。
那么这样来看的话,抑郁症也是权宜之病,焦虑症也是权宜之病,歇斯底里也是权宜之病,什么心理疾病都是权宜之病,身体的生理的都是一样的。这样子来看的话,我们就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在表面那个地方做工作了。这是我讲动机和需要的一部分。
我还要讲第二部分给大家,大家想,刚才讲了这一套程序都是我们人类自己进化出来的本能,已经形成了一套模式了,不用别人教我们了,不用学习的,不学习他都会的,我只要没得到满足,我的动机就会自动做出行为来,自动的,不用你教的,不用你说,如果你妈妈不疼你,你就要生病,如果你没得到满足,你的糖没有补充上来,你就会得糖尿病,高血压,你不用教他的,他自己都会完成的,这是本能,是我们进化以来的一套系统,我们利用这个东西在管理当中去运用的时候。
大家请注意,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心理学,你管一群员工的时候,你就提升他的需求,提升他的动机水平,所以你会看到许多的团队组织要开会,开会就是为了激励,画馅饼,谈理想,并且马上把这个月挣钱最多的那个人请上来让他们讲话,从而起带头作用,做这些事情的是干什么呢?是为了提高他的需求,提高他的需求动机的。提高他的需求动机,他又没有满足,他就失衡了,他的需求是不平衡了?就像是我想要1万块钱,可是我的口袋里只有500块,我是不是失衡了?很想要但是我又没有,这个时候就失衡了,你是不是就很想去挣这些钱。所以,所有的激发人,激励人,在管理上,在工作效率上,在学习动机上,都是在做这个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本能这一套系统的基础上用外力的方法,目的是激励你,使你的需求增高,动机增高,增高之后你达不到,你就想办法去做,然后她就告诉你用什么方法去做,这就是管理者、领导者;他告诉你去做,你就很努力的去做,于是管理者就达到了一个绩效的提升,这就是管理心理学,这就是组织行为心理学。许多老板都是这样做的,不过他不知道自己用的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模式,只不过你没有去细细的推敲过。
这样来看,所有的病都是没有得到正确的满足,得抑郁症的人是暂时的权宜之病,因为他们需要爱,需要价值的体现,他们需要阳光,他们需要希望,但是现在还没有办法去实现这一切,但是他们又想实现,怎么办?先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去实现吧,我们一定要换掉他们的病态,我们要找到一种好的方法,跟他说你不要在那里躺着了,跟我一起去干事情吧,于是他就去跟你干事情,在干事情的过程当中他找到了感觉,那他的病就好了。所以要用积极心理行为去解决所有的心理疾病,而不是去分析,不是去批评,不是去强化,而不是用另一种病态的方式去代替现在的病态方式。
我们在一生当中,平衡了就没有意思,失衡了,我们就去满足,使他重新平衡,然后,我们再失衡再满足,再失衡再平衡再满足,就这么一辈子,谁逃脱了呢?你现在赚到钱了你满足了,你觉得自己过的很不错,很成功,让你在那里闲着,一两年之后你就会觉着没有意思,开始要想事情,想一件事情,并且让它去实现,这个时候动机需要就上来了,你就马上要干一番事业,又开始失衡了,于是你就会想办法去行为,去工作,去干,然后你做到了,你就平衡了。和“你饿了去吃饭,吃完饭又饿,饿了再去吃饭”没有什么区别啊!
所谓的心理疾病就是在“饿了去吃,吃了再饿”的过程当中,满足了,不满足,再满足,不满足,再有目标,再去满足,中间满足不到就病了。他用一种暂时的方式去满足到,因为满足不到他会很难受,所以他要用一种方式,就是我自己赚不到钱我去偷,偷就是病,赚不到钱我就告诉他,不要去偷了,我给你一种更好的方法去赚,还可以被人家拥戴,被人家鼓掌,他就会说那我就不偷了,他就会改邪归正的,一样的可以把心理疾病治好的。
从这个理论上来讲,一切的心理疾病都是可以治好的。这样看来,解决心理疾病就不那么难了,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心里有事情,不表达那就是病,所以我们要善于表达,做一个会思考,懂得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