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5个月心理咨询之后对心理咨询很反感,是为什么呢?

标签:
教育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网校 |
分类: 心理学堂 |
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来访者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之后,他会怀疑心理咨询的作用,反感继续做心理咨询。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这就是“阻抗”。
比如说:每到预约好的咨询时间,他就不去了,他就放鸽子了。有的磨磨蹭蹭,或者是讨厌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咨询师对着干,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表现出来。
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在这里我把它叫做心理咨询的副作用。副作用这个词是医学上的用词。我们生病后吃的药,有些就是有副作用的。比如吃了治拉肚子的药之后拉得更狠了,可能就是这种药的副作用,但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好了。
心理咨询也是会有副作用的。有一些人对心理咨询有误解,认为在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咨询时,就应该是舒服的。因为心理咨询师都是理解我、接纳我、爱我的,我跟他在一起谈话就会很舒服、不会痛苦、不会难受。不一定!你一开始的痛苦难受是三分,所以你去做心理咨询。等你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以后,你发现你比原来没做的时候还痛苦。这说明什么呢?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心理咨询的副作用。
一、 心理咨询的副作用
为什么心理咨询会出现副作用呢?因为碰到了你的“点”,碰到了你人格的、自我的、心理的、内部环境的关键点。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果不走近对方,我们表面上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走进对方,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尾巴”,都会有一些“辫子”。“尾巴”和“辫子”就是你自己没有成长好的部分,人格层面不完善的部分,或者心理层面有一些创伤,行为上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模式,就会在离得近的、比较亲密的关系里边表现出来。
而心理咨询的关系,它又像亲密关系,又像朋友关系,但它又不是亲密关系,也不是朋友关系。它有亲密关系中的近距离的亲密,他能看到你的东西,而且是一个专业的人在看你,在对待你;又像朋友一样的,彼此尊重、平等、接纳,但是他又不是朋友;他又像一个合作者,彼此之间在完成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任务,但他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合作者;它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人际关系。
要想达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肯定要发现过去人际关系里面发现不到的东西,触碰到一些在过去人际关系里边碰触不到的关键点,暴露出一些在人际关系里边不能暴露的那些自我的、不良的模式。
当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在一起的时候,有一些关键点被暴露了出来,或者是把过去的一些创伤,一些不良体验给激活了的时候,就是触碰到了他的“点”,于是就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说对咨询师讨厌和愤怒,对心理咨询反感和逃避,这些行为都是心理咨询的副作用。在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来看,这叫做“移情”。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移情了。所以说心理咨询是有副作用的。
我们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误解,他认为只要进行心理咨询,就会保证我是舒服的。我们不要说心理咨询了,即使是老师要教学生知识,教学生成长、做人、成才,也不是说所有时候都能让学生舒服,因为让你舒服不一定离你的目标更近。有时候你需要面对一些困难,甚至比没有跟我学习之前更困难,你只有走过这一段,才能走到你理想的目标所在。
正是因为许多来访者不了解这种情况,很多学生不了解这样的情况,所以学着学着就半途而废,不跟这个老师学习了,咨询过程中就脱诊了,不再联系这个咨询师,再去换一个心理咨询师。其实你不知道,不管是哪一个心理咨询师,只要是有水平的心理咨询师,都会触碰到你个性里边不完善的那个部分,都会激活你过去不良的心理体验。因为只有激活了你过去不良的心理体验,才能够改写你的体验。他不激活你的不良体验,只会在表面上做文章,你那个问题的真正的根源没有出现,怎么可能帮到你呢?
所以副作用也是必须的。就像我们中医上面有一句话说的“欲先补之,必先泻之”,我们帮助一个身体虚弱的人,要想补他的身体,医生一般不会马上给他进补的,医生会先把他体内的毒排出来。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即使他把那些有营养的进补的食物放进病人的身体里边,因为病人的身体里有毒也吸收不了,所以他必先泻之。
心理咨询也是这样子。你来找我咨询,我不会马上就要告诉你怎么办,而是要把你人格里面不良的模式、不良的情绪给泻掉,调整好。然后再告诉你怎么办。甚至即使那个时候也不需要告诉你怎么办。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怎么办,而是办不到。办不到,就说明你的条件不具备,你的能力不具备。你的条件不具备,你的能力不具备,说明什么呢?说明你受制于一些东西,有一些东西压抑在那里了,控制到你了。所以要把这个东西给拿掉,把这个压抑的东西释放出来。因此,很多时候心理咨询做的并不是要怎么办的问题。而是做为什么办不到的问题。
我们学习和心灵成长也是一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要积累更多知识和方法,而是看是什么原因,我们的人格里面、个性层面,有哪些因素限制了我们办不到。需要把那些条件、那些阻碍全部拿走。所以在拿走这些阻碍的时候,这个人就会有反应。
因为我们很多人的思考就是:你为什么不解决我的问题,而是要我改变什么?来访者不明白这个道理。你自己不改变,我只告诉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你的问题是解决不掉的。这就相当于一个举重运动员去跟他的老师学习举重。老师从来不教他举重的方法、技巧,只是让他练习臂力,练习下肢的体力。他学了一年半载就说:“老师,你为什么不教我技术?”教你技术也举不动啊,因为你没有力气,你的腿都不粗,这么细怎么行。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要把一些条件和能力给培养上来。
这是第一个话题“心理咨询的副作用”。它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好的心理咨询,都会出现副作用。
二、心理咨询的副作用也是心理咨询的机遇
我们通常说:“挑战就是机遇”,为什么说它是机遇呢?因为在过去的人际关系里面,你不会被碰触到你的一些深层次的人格层面的东西。只有非常有独特眼光和专业水平的心理咨询师,在特殊的、高级的人际关系中,才可能带领你去看见你自己。当你看见自己的时候,你会想要逃避,但这个时候只要你不逃避,机遇就来了。你如果要逃避,你说我不来找你咨询了,结果你的机遇就丧失掉了。
所以它是挑战,同样也是机遇。如果你抓住了这样的机遇,那么你就会超越自己、成长自己,改变原来的不良模式,优化原来的不良体验。因为心理咨询就是改变原来的不良体验,改变原来的不良的模式。只有我们碰到了真正的点,才可能改变。你抓不住机遇就不行。
所以社会上有许多心灵鸡汤,我是不赞成的。比如有些“鸡汤”说:“你不要和那些让你难受的人在一起。”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其实逃避掉了背后人际关系中的模式。为什么别人让你难受?碰到了你什么点?你害怕什么?为什么你要逃跑?这个时候,如果你反过来反思一下,那么你就会发现别人让你难受,是因为他踩到了你某一个“尾巴”,或者是抓到了你的一个“辫子”。说明你人格里面有一些不良的模式,说明你身上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所以你才会难受,才会痛苦。
而你不这样思考。总是从别人身上归因:因为他不好,所以我就难受,我要找一个让我舒服的人。找一个让你舒服的人,你把那个不舒服的人规避掉了。那个不舒服的人恰恰就是你成长的的机遇。所以生命中的贵人有两种:一种是让你舒服、给你鼓励、给你爱的人;还有一种就是可以碰到你的关键点、让你反省、让你因为他而调整自己、改变自己、抓住成长机遇的人。
在朋友中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诤友”。这种“诤友”就是他能够看见你的“辫子”,他能一针见血的指出你的不足,他能够随时踩到你的“尾巴”。但是我们很多人现在鸡汤喝多了、喝中毒了,只要我舒服,我就不管那么多。可是舒服并不见得能离你的目标更近。所以我们要抓住成长当中的机遇。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你反感了你就要问:我为什么反感?碰到了我什么?因此我们说机遇就是:“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这是王阳明先生说的话。王阳明先生是知行合一的集大成者。他说的越是“艰难”处是什么艰难?就是心理上的艰难,而不是说在你外部的发展上的艰难。“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说明你走到这里你想要逃跑,你受不了了,这个时候你再坚持一下,鼓起勇气勇敢面对,就是你修自己的一颗心的时候。而心理咨询的过程,不就是修心的过程吗?一个修理的自己的这颗心,一个是修炼自己的这颗心,还有修养自己的这颗心,三个“修”——修理、修炼、修养。所以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修心的过程就是我们要在艰难处才能修出来。如果不在艰难处,在很舒服的地方怎么修心呢?
三、为什么做了五个月的心理咨询之后,对心理咨询很反感
除了上面的副作用的原因之外,我们还有另外的原因:有些心理咨询师,他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不高。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他不能看到问题的实质。你来找他做心理咨询,他就给你谈一些表面的话题,然后就事论事。你说:“我今天跟我老公吵架了,我想跟他离婚,要不要离婚?”然后他就给你谈:你老公是怎么说的,你是怎么说的。就只是在你和你老公的沟通的浅层面的去谈这个话题,然后给你支一些招,你就回去了,你觉得咨询很有用。
等你回去了以后,过几天你发现又不行了,你又回来找他,说:“我和我老公按你说的方法沟通了,结果头两天还可以,后来就不可以了。”然后咨询师又跟你说:“那你再出第二招”,又开始在沟通的方面用招数。说白了就是咨询师在给来访者进行方法的传授,或者说套路的传授。
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咨询水平不高的停留在“卖豆浆”的阶段的咨询师。他停留在卖豆浆的阶段,来访者来了就给喝一杯豆浆。豆浆好不好喝?好喝,甜滋滋的。有没有营养?有,但是没有深的营养。喝了几个月的豆浆之后,这个来访者就产生愤怒感了。为什么?因为他觉得总是这样下去,我的咨询也没什么用。然后就开始反感、厌弃咨询了。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来访者和自己的先生关系不好,他表达的是表面的,但是咨询师一定要能够看到深层次的东西。咨询师一方面要照顾到来访者关切表面的现象和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带领来访者从深层次上去看待他们关系背后的动力,以及他们两个人的人格层面的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好的心理咨询师会一边要给你喝豆浆,一边还要教你回家去种豆子,知道自己怎样调整才能改善自己婚姻和亲密关系。这样的话就不会导致来访者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还只是在停留在表面。他产生的愤怒感,既是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怒,也是对咨询师的愤怒。因为你没有帮到他,只是在表面上给他一些安慰剂,给他喝了几杯豆浆而已。对自己婚姻的愤怒,觉得没有办法,产生的无能为力感,容易迁怒于其他人,所以这个反感就出来了。这也是我们心理咨询中引起反感的原因。
所以我们不要做卖豆浆的心理咨询,只是安慰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现在大多的咨询水平不高的人,他们只看到表面,只在表面上揉来揉去,最后或者来访者自己好了,或者是觉得没有希望也就不咨询了。也许他们会觉得被理解了、支持了、关怀了、真诚的对待了,他们是充满感激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心理咨询而对现实做出积极的建构。这就是我们当前心理咨询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的问题。
类似的心理咨询,还有“摘果子”的情况。我以前说过,有时候心理咨询师是容易上当受骗的。来访者找你咨询,他会说:“韦老师,我是一棵树,上面有很多果子,你看那颗果子烂掉了,你帮我把那颗烂果子摘下来好了。我怕,不想要他了。”如果是低层次的心理咨询师就会说:“好,看我的。”把袖子一挽,然后就“噌噌噌”爬上去。因为你是心理咨询师,当然你会爬树摘果子了,你会处理一般性的心理问题。
摘下来之后,他会高高兴兴地回家,但是过一段时间,他又来了:“韦老师,这棵树上又出现了一颗烂果子,你帮我摘下来吧。”然后我又帮他去摘,这样摘了七八次。几个月之后,这个来访者他会不会高兴呢?一开始他会高兴,但总是有烂果子,总是有问题,“你是在骗我的钱吧?每次找你都需要交几百块钱的咨询费”,所以他就会产生一种愤怒感、反感。
这个过程中咨询师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没有找到产生烂果子的根源,然后把根源的动力处理掉;第二个错误是,没有带领来访者自己去摘自己的烂果子,因为一切的问题都是来访者自己的,你只是个陪伴者、支持者和带领者。要触动他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他才是自己问题的第一责任人、问题的第一当事人,而你只是第二个临时的角色。
所以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是能带领来访者自己面对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有能力去接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像打球一样,来了把问题抛给你了,然后你就拿过来自己拍。他把问题交给你,他在那里等着让你把他的问题解决掉。问题实际上不是你的是他的,时间长了当然会引起来访者的不满和反感,再把他给带回来就很难了,这就是我讲的心理咨询的第二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心理咨询的副作用和机遇的探讨,第二种情况是心理咨询师“卖豆浆”和“摘果子”的,这种浅层面的心理咨询行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结合上面的两种分析,我们对第三个方面做一个表达,那就是现在咨询行业中,很多咨询师在挥霍来访者的信任。为什么这样说呢?来访者一开始并不见得能完全相信心理咨询师,他是产生了几分信任之后才下定决心来做心理咨询。这个时候他拿出来了他仅有的信任来向我们求助,但我们并没有真正帮他解决问题,就等于说我们挥霍了他们对我们的信任。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问题,其实影响的是整个心理咨询行业。他对你产生了信任水平的降低,其实也对心理咨询的信任下降了。所以我们说越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心理专家,越是对心理咨询行业负有更大的责任;越是著名的单位、著名的机构,在那里面从业的人员越是对行业负有更大的维护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我们说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师,来访者可能觉得你帮我解决不掉,还有比你更高水平的,如果他在更高级的心理机构里咨询,他认为是最权威的。如果几个月之后碰到的都是买豆浆、摘果子的情况,他会产生绝望。这么高级的地方,这么高水平的专家都不能帮我解决问题,那我完蛋了。这就等于说,我们挥霍了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是什么?就是整个心理咨询行业。
这就是我对“做了五个月的心理咨询之后很反感,不知为什么”的问题的解答。我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文作者:韦志中教授
本文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私自转载或大段引用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