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总是会自动代入受害者视角?
标签:
健康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网校 |
分类: 心理学堂 |
看电影的时候,电影中的主角在经历一些痛苦体验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同身受,仿佛走进了情境之中,成为了另一个当事人。我们会随着电影的情节掉眼泪,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被自动代入到受害者角色”当中的一种现象。
要进入这种角色,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一个名词说起——“共情”。
这是在心理咨询当中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台湾那边被翻译成“同理心”,在汉语成语中叫做“感同身受”,或者叫做“设身处地”。
“设身处地”就是一种我站在你的角色从你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和感受当下的情绪。
“感同身受”是一种状态,就是我完全变成了你这种状态。
不管叫“共情”、“同理心”、“感同身受”、还是“设身处地”,都是说心理咨询师在接待来访者的时候,能够“进得去”,进入到求助者的心理角色当中去、瓶颈当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听懂她在说什么。
所谓“听话听音”。所以很多心理咨询的技术,训练咨询师的时候目的就是为了让咨询师有这样一种共情的能力。
这部分做得比较好的也是大家公认的是人本主义学派的咨询师。比如罗杰斯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也称来访者中心法。
“以当事人为中心”就说明我不是站在我的角度而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所以这是一种共情。
看电影过程当中,观众会被带入到一种受害者视角,虽然观众不是经过训练的,但是他已经被代入进去了。也就是说,没有经过训练的不是心理学家的人,也具备走进别人内心、去感受别人内心情感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是我们进化而来的一种能力。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进化出很多情绪情感的能力,来面对外部的世界。这是我们大家都拥有的。
所以你有悲伤我也有悲伤,你有愤怒我也有愤怒,你有痛苦我也有痛苦。
我们有一个共同进化而来的情感,我们很容易被代入。
你又会问“为什么总是会被自动代入受害者视角呢?”
因为受害者体验到的是不良的情绪。
进化而来的这些情感没有好与不好,我们只是为了区分,叫它不良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或者消极情绪为什么更容易被感受到呢?因为消极的情绪往往伴随着消极的事件,比如说外部有一个恐惧源,人就会很恐惧。如果外部很安全,不可能产生恐惧。那一定是我精神出了问题,而不是我心理正常的反应。所以一定是外部有了引起我恐惧的环境和条件。
比如说我发现周围有人要杀我,有人要害我,有人要打我,有动物要吃我,我的孩子可能面临着困境,正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恐怖性环境的变化,所以产生恐惧感。
那么,我现在没有恐惧感,但是我发现一个有恐惧感的或有悲伤的人和一个高兴的人,我更能体会哪个人的情感呢?
刚才我们说消极的情绪会伴随着消极的环境和事件,或者刚刚发生,或者即将发生,从生存的角度来说,我肯定需要先生存,然后再去发展。所以一定先做出对这个消极情绪的人的反应。也就是说我先启动一个共情的机制,我感受到他,也会感受到他身边的环境,可能就会做出对这个环境的反应,我就会受益,即我不会受到伤害。
对比到在生活中交朋友,我们不是先考虑,这个人对我们有没有用,能不能帮到我,能不能促进我,而是先考虑他对我有没有害?其实这就是我们本能就有的一种反应,我们在避开那种对我们有坏处、有危险的朋友,不然被他害了怎么办?这些都是我们进化出来的本能,只不过现在有的人自以为是的地用现代科学技术衡量而不能跟着感觉走,真正按照感觉判断,往往反而会是正确的。而假如我们自以为是的用经验或道理来判断往往不准确。
这实际上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我们人类进化出了情感,同时也进化出来了去体会这些情感的“共情”的能力。我们在做出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对更消极的情绪做出反应,所以我们更容易被代入到消极情绪的体验中,我们也很容易被带入到获益者的积极的体验中,比如看到电影中的主角成功了,他的快乐也会感染我们,我们也会像他一样开心快乐。我们看到他的快乐的时候也会发出笑声,但是相对来说,电影作品让我们笑是不太容易的,相反,让我们哭是很容易的。
既然这种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应该叫它什么呢?
我们应该叫它“良知”。孟子讲过良知良能,有一些知识我们不用学,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有一些能力我们不用学不用教,它就已经在那里了。比如悲悯之心,同情心,是不用教的,每个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看到可怜的人,情绪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哪怕你是强盗,你是坏人,也都是有同情心的。只要在一定的环境下,你的那一部分就会被激活。
因此,我们也可以总结为,为什么总是会自动代入受害者视角,我们作为人是有人性的,而人性这部分是我们的良知、良能的部分,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善良的天性里保护弱者、感同身受和他一样去共情这样的一种本能会被激发,所以也就有了我们很容易看到电影中的、现实中的一些悲伤的、痛苦的体验,我们就会自动地被代进去。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谢谢大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