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心理学时间|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上):总体路线图

标签:
健康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网校 |
分类: 心理学堂 |
用心灵温暖心灵,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大家好,我是一苇渡心韦志中!
今天是我们第三次“星期三心理学时间”,又和大家见面了。第一次我们讲的是《向西游记取育儿经》,第二次讲的是《爱情心理学》,今天咱们讲有关心理咨询工作者成长的一个专题——《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星期三心理学时间”一共7次课程,前6次的主题围绕“韦志中心理学网校”6个系的课程而开展的,也就是把我们最精华、最好的东西分享给所有心理学爱好者及心理学工作者,今天的课程是属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成长的范围,再次感谢大家的热情和信任!
说起心理咨询师,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在2001年就由国务院批准出台了执业资格,到2003年开始具体的认证,从那个时候起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史。据说目前中国大陆有六七十万已经取得三级或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
实际上从我们大家看到和了解的情况来看,那些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专职从事心理咨询还是比较少的,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是兼职。这既有心理咨询师职业成长的一个特点,也有社会环境的关系。虽然我们取得了证书,走的是应试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们要想在证书取得后具备一名真正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具有的理论的条件、技术的条件、个人人格的条件,那确实要修炼很长很长时间。因为其它很多的职业都不是和人心打交道的,而心理咨询师是和人心打交道,人心比其它的东西要复杂的多。
如果我们是一个植物学家,我们不需要考虑那么多,你只要在技术上面完善就行了。但你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可能你在人格层面你首先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温度的人,你才可能做好这项工作。所以我们才会说,社会培养问题人群的速度是超过心理咨询师、心理工作者成长的速度的。
社会上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如果对他教育不当,加上一些创伤事件的影响,他很快会成为一个问题孩子,他长大就会成为一个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人。但是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也许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内外兼修的心理咨询师。所以,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成长的路子是很长的。
我们今天就来找一找,这里面有没有规律可以遵循、有没有一些误区可以避免的、有没有一些捷径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成长,今天我和大家说一说。
有一些心理咨询师在开始踏上职业生涯的时候,往往心里都会去比“我会什么技术”。一开始我们更多的是学习一些技术,于是我就会跟别人去说:“你会什么技术?”“我会绘画疗法,你会什么?”“我会催眠疗法,你还会什么?”“我会沙盘技术,你还会什么?”“我会音乐疗法,你还会什么?”“我会心理分析,你还会什么?”“我会意象对话,你还会什么?”“我还会心理剧”。
大家请注意,这些技术都是心理学四大流派衍生出来的,据说有六百多种心理咨询技术。一开始踏上这条路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学习更多的心理咨询技术,像初次闯荡江湖的年轻侠客一样腰里要别一把剑,手上拿一个棍子,都有独特的武器。我们有自己的一些武器,自己的一些工具,走在路上的时候,闯荡社会的时候,心里面不会那么慌,心里面才有底。
一开始我们都在比什么?比谁会的技术谁会的多。会的多的人就觉得心里面更有底了,这是一开始的一个阶段。过一阶段,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我会十种技术,你也会十种技术,可是我却不如你做咨询做得好,为什么呢?原因是,你的实践经验比我多。
虽然我也学了十种技术,你也学了十种技术,但是一年下来,你做了一百多个咨询案例,我没有做咨询案例,或者我只做了几个咨询案例,我的经验不如你的经验丰富。因为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学科,它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如果你没有亲自去做,只是不断地学,那其实你掌握的那些技术,不一定是你的。所以它是实践的学科,一定要有经验,有经验一定多做,所以这个时候我比不过你了。
然后我也去做,我会十个技术,你会十个技术,你做了一百个咨询案例,我也做了一百个咨询案例,但是这个时候我发现我还是不如你,为什么?问题又出来了,你把这些经验开始不断地去总结,去把它转换成自己的理论,而我没有做这样的工作。我们看到心理咨询师在成长当中,会有一些人停留在学习技术的层面。当我们有些进步了,可以去做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了,我们又会停留在积累经验的层面,就是做加法。没有把经验转换为具体的规律性理论知识,没有上升到理论知识,这个时候我们比什么呢?我掌握了规律,我把经验上升到科学的规律层面。
什么叫科学?科学是揭示因果关系、是揭示现象、是去寻找到规律的。如果我们在这三个上面下功夫,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超过别人。
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要有“三者”观。第一个就是要把自己看成是一名科学的工作者。要去做那三件事:揭露现象、寻找规律、阐明因果。这时候你如果按照这个科学观去进行的话,很快就会成为优秀的或者比别人更优秀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这个道路就要这样走。
记得2009年,我到山东师范大学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心理学学术大会”,当时我做一个大会的工作坊:石头的故事—《文化心理治疗技术》,会议期间做了三天的工作坊。济南地区有一个上过我的团体课的学员,当时给我送一个礼物。
他开车来到山东师范大学院子里,我对他说:“XX老师,你能不能来这里学习一下。这里有几十个分论坛,他们在做学术报告,你可以听一听,现在已经是第二天了,都不要门票了,你可以进去。”他在上车的时候和我说:“韦老师,要我和他们学?他们和我学倒差不多。”他说了这句话关上车门走了。
我站在原地几分钟没有动,心里边非常的悲伤,又有一丝的喜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心情呢?我跟大家说,悲伤的是,我们的心理学行业里面很多在社会上做应用的心理咨询师,没有科学的思维,总觉得我只要能做就可以了,我只要能干就行了。有问题我能解决掉,你们做经验总结、论文发表、写书有什么用呢?高谈阔论!所以看不起象牙塔,看不起学院派的人,这是我们心理咨询师不科学的地方,所以心理咨询师首先要有科学观。
第二要有教育观,你永远要知道,你其实就是在影响别人,在去教育别人。所以你还是一个“师”,就要有教育的“师”的思想在里面。
第三个才是心理咨询工作者。所以做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具有这“三者”观: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然后才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当你们突破了这个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切就好办了,你开始把经验的部分做总结了,就像我当初自己的成长历程一样。
我在2007年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一定要把我的经验转化为具体的有规律的东西,那个时候我开始写论文,开始参加学术论坛。实际上这个转身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可以看成是心理咨询师自己职业成长的一个转身 。我也看到了好多心理咨询师学了好多年,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一直不能成为很好的心理学工作者,原因在于没有转身。
第一个转身就是学技术,开始做实践、做总结。当我们这几个转身都上来的时候,我会十种技术,你会十种技术;我拥有了一万个小时三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你也拥有一万个小时三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经验。但是我不如你,原因是你把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和科学的层面了,而我没有做。
如果我们都这样做了的,你也做经验总结了,我也做经验总结了。你发表了十篇论文,我也发表十篇论文,我还是不如你。这个时候就要思考另一个问题了:我们还需要再一次转身,比什么呢?请看,刚才第一层面,比的是术,就是方法和技术。第二层面,比的是道,比的是理论和经验。你也做了十五年的心理咨询,他也做了十五年的心理咨询,也出了两三本书了,你也写过几篇论文,也是一个小小的专家了。可是你会发现,我们之间在咨询效果上面,我还是比不过你。为什么呢?
我举一个例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例子,他走的是“当事人中心疗法”,别人来了之后,他会无条件的关注。一个来访者找他,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这位女士,你在人生的路上遇到了很困难的事情,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你没有放弃自己,你一直在突破和努力,今天走到了我这里。”
当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来访者突然之间觉得好温暖,被理解了,两行热泪流了下来:“罗杰斯先生,你太理解我了,真的说到了我的心坎里了。”大家请注意,他用的这个技术叫什么呢?就是共情。共情是分好多层次的,共情就是你真的能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到他。共情主要是技术吗?不是,它主要是这个人的人格。
换作韦志中做这个共情技术呢?我再来一遍,大家感受一下:“这位女士,你在生活当中遇到了好多困难,你没有放弃自己,依然在坚强的前行,所以今天来找到我,是这样吗?”来访者就会说:“是啊,要不然找你干什么?我就是遇到好多事情摆不平才来找你呀,要不然我找你干嘛?你这不是废话吗?”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罗杰斯在用共情技术的时候,能让他内心里如沐春风,觉得被爱和支持、被尊重、被无条件关注了,而韦志中用这个共情技术,却没有办法达到这一点呢?问题在哪里?
问题就在于:第一技术是“人”;第二技术是理论、是经验、;第三技术是方法。而我们很多时候,注重的是第三技术,即所用的共情技术,而不考虑第二技术,更不用说第一技术了。我的第一技术就是我这个人,罗杰斯的第一技术就是罗杰斯这个人;我们两个人的人格不一样,一个是真正的温暖,一个是装出来的真诚,所以我们的效果不一样。
这里面其实就有三个技术了:第一技术、第二技术、第三技术。第一技术是人、是人格、是场、是心理的温度;第二技术是经验、是理论、是我们的原理;第三技术是技术、是技巧、是术。这样看来,我们比什么?比到最后就是比一个人的高度。
一开始我们大家都学心理咨询,学着学着你就会发现有的人比你水平高了。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去做实践了,你没做实践,所以你没他水平高;再过一段时间你发现,你也做实践,你还不如他,原因是什么?因为他把他的实践经验总结成科学规律了,他又超越了你;再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也写论文了,你也写书了,但是你还是做不过他,就像我做不过罗杰斯一样,原因是什么?我这个人与他这个人没法比啊!这时第三个转身就要启动了。这个时候你要从一般的咨询师转变成一个心理咨询专家、一个真正的心理学家了。这个时候比的是什么?比的是“德”。
这个“德”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心理品格,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心理素质。如果我是自信的,你是不自信的,我们同样去咨询一个自卑型人格的来访者,你觉得哪个更有效果?当然是自信的心理咨询师更能让人看到希望。你本身就是自卑的,你怎么帮助人家克服自卑呢?所以你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就直接决定了你接下来是否能够帮助人。同样的,如果你是一个不真诚的人,很多来访者,他本身已经不真诚了,他是两层皮,他的行为和他的内心不统一,而我们自身又是这样的人,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做20个小时的心理咨询,前面9次是建立关系,后面9次是在做分离,只有中间两次,才是做真正的咨询。整个咨询的过程就是“关系”的过程,就是人格与人格互动的过程,就是我们说的用心灵温暖心灵的过程。
如果我们的心理资本不够雄厚,当他说他的一个情感的时候,当他说他的一个创伤的时候,突然你也不能自已。那还了得,那就没办法了,所以这是第一个品格。有人可能会误解,是不是我们修到了像罗杰斯一样的时候,我才去做咨询呢?不是这样。至少你在这方面要高出你的来访者,并不是你一定修成神仙了,你才做这个。这不是一个悖论,不是一个绝对的关系。
我也是一个好人,你也是一个好人;我也心理健康,小时候也没挨过打,你也没挨过打,可我做咨询就做不过你,为什么呢?第二个“德”,就是社会品格就出来了。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说的好人的第一个层面是心理健康的好,就是这个人不坏。
现在我们看第二个道德品格的问题。有人会说:“唉,我只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学了催眠,学了沙盘,学了意象对话,学了绘画疗法,我帮助你就行了。就像医生做手术,你高不高兴,我一针打下去,那个化学药物进了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会发生变化的,那我是个坏蛋也是没有关系的。”不是这样的!你要知道,一个人的社会道德水平在咨询中非常重要。比如:善良,它是一个道德的词语。善良,它是人的心理资本,是人的一种能力所在、一种心理的正向。所以社会品格就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平高低,也直接决定了他的心理咨询能否有效果。
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来源于心理受邪了。我们知道中医的说法,人身体不好,往往十有九湿,就是他有湿气,有湿邪。进入到你的内脏里面,叫内湿,进入到你的骨头里面叫风湿、关节炎等,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阴阳不调和。这个人过于阴了,他身体就阴了,他虚,阴虚。阴虚我们就要去补他的阳,那什么样的人是有阳的啊?就是有浩然之气、有正能量的人。
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他就是社会道德水平很高的人,是能帮助别人的人。有问题的人,往往是内心里面有湿邪的人 ,这个湿是心里面的湿。比如说这个人很冷,冷若冰霜。你若帮助一个很冷的人,帮助一个心里面有邪气的人,有心邪的人,那么你就得有正能量。所以你的社会品格要高。我们发现,有的人往你面前一坐,就能让你如沐春风。就像罗杰斯,他不光是心理健康,而且他这个人的道德水平也高,至少是无条件帮助你而没有任何歪心眼的。我们拼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发现“德”的第二个层面就拼完了。
我们再拼“德”的第三个层面—自然品格。自然品格就是一个人与大自然的互动、他对自然的理解,我们也可以把他理解为创造性、好奇心,一些变换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孙悟空是问题解决大师。孙悟空之所以是问题解决大师,是因为他有七十二变;七十二变是想象力,想象力就是创造力最重要的东西。想象力是创造性的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勇气。当他拥有了想象力,再加上勇气的时候,这个人就可能会是一个创新能力的高手。
所以,你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你要有自然品格。自然品格实际上就是你能不能成家,能不能成名。同样的是心理学工作者,为什么人家写了几十本书,一生当中很大的著作。你看很多的大家,像荣格、弗洛伊德,或者是阿德勒,很多的心理学家都很厉害,有的人却一般般呢?同样读完了哈佛的博士,然后到大学里做教授,也当上了博士生导师。有的教授给另外的教授提包都不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自然品格不一样,有的人就是天生聪明。所以心理学家是什么样的呢?心理学家就是,培养一个不如发现一个,发现一个不如天生一个。他就是天生的。
那一听韦老师你这样一说,很多人都完蛋了,不用做心理咨询了。请大家注意,在第一层面,“术”的层面,我们只要满足了,就是一般的、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了。如果我们在“道”的层面,能够满足的话,你就是专家了,因为什么呢?你能发论文,能写书啊,能说出道道来啊,对不对。别人只知道哪个地方能够买回来鱼,你还知道哪里能打回来鱼。那当然你俩水平是不一样的了。所以这个叫“家”。那再往上面的话,就不是一般的“家”了,那才能称之为心理学家。
我们今天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讲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德、道、术”,他不光是做心理咨询的人,他实际上是所有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走的三个阶段。这样来看,你怎么学,你就知道了。你怎么样去走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路,你就知道了。也就是说,你要学技术,你更要去做实践;你要做实践,你更要去做经验总结;你要去做经验总结,你更要学习前人的理论及原理;你要学习前人的理论及原理,你更要和你的总结经验结合起来;结合起来之后,你在“道”的层面已经熟练了,那你要去修你个人的心理健康品格,也就是说,练自己的“九阳心功”。这还不够,你就还会有更高的追求,这都是我们“心向往之”的。
大家要注意,可能这里面有一个理解的误区。我刚才已经说过,不是我“德”“道”“术”修不好,我就不能去做咨询,不是的。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实践的工作。我们一定要在“事上练”,这是王阳明先生说的。为什么我把网校的标志定为“心学”呢?“心学”,就是中国人的心理学;“心学”,就是“事上练”、“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这三方面的工作。“事上练”,就是你不断地去做事,在实践中磨练你的。“致良知”,就是我们要永远追求善的方向,我们心理的资本不断的强大,做一个好人。“知行合一”,就是你外部和内部,你的行为和思想完全统一。就这三个工作。王阳明“心学”的三位一体,结合我们刚才讲的“德”、“道”、“术”,你就可能会成为好的咨询师了。
(本文由游俊云、冯玉芝、董冬梅、张艳平根据韦老师星期三心理学时间录音整理而成,董冬梅完成统稿,感谢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未完待续!)
总编辑:韦志中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一苇渡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