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一次校长点评引起的“三性”话题

标签:
教育心理学网校心理学 |
分类: 心理学堂 |
小编悄悄话~~
“三性”话题的由来
每周日的《校长时间》是韦志中校长与网校学员亲密接触,互动交流的时间。很多次学员分享,韦老师的点评看似随性有感而发,但其实话语之间充满着深意。
例如看似是在讲母亲、讲心理技术,为什么往往一说到母亲的时候大家都会动情呢?因为其背后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心理学思想,这就是“三性”,值得学员反复推敲领悟。
韦老师自诩自己讲话时往往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听韦老师的课,看来我们还真得要学会站在“三性”高度去归纳和总结呢。
小伙伴们,向韦老师学的东西还真多呢,大家一起加油哦!
共
共性,它其实包含的内容很深,深在哪里?
就是我们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为什么一个人,他分享了自己和别人一样的故事和体验,他会受益?
因为他分享了,他会获得爱的感觉,他会获得成长,会获得疗愈,而其他和他一样经历和体验的人也会获得疗愈。
心理治疗家、存在主义治疗家欧文·亚龙,他的《论团体心理治疗的疗效因子》里面,提到了“一致性”疗效因子。
“一致性”疗效因子就是指一个人说出了和大家一样的体验,然后,他觉得不孤单了。
我们谈共性,只包括这一部分吗?
还包括了比如说我们在做心理辅导的时候,团体也好、个体也好,我们用共性的话题切入,就会更不容易遇到阻抗。
比如说,我讲的话题是你有的,我也有的,他有的,大家都有的,这叫共性的话题,我们这样的话就没有阻抗。
减少了阻抗,这就是人类共性的东西。
用共性的话题去进行心理的切入,它会产生另外的一些效果,就是不容易违反伦理。
比如说你拿出了你的隐私,而这个隐私我也有,我们都谈,那么这个时候,这就是一个共性。
它就不会让一个人感觉生涩,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样的一种共性的切入,不仅保护隐私,获得自尊,而且容易防御、突破阻抗。
用共性的原则,还可以实现跨文化问题的解决与应对。
所以我们运用了共性作为心理技术的使用,作为心理咨询过程的一个应用、一个把握、一个理念、一个指导,就这一点来说,这是非常了不得的。
天
天性,就是孟子思想里天爵和人爵中的“天爵”。
天爵是什么呢?天爵就是人天生的人性中具有的"真善美",这个真善美的东西,说的朴素一点就是人是自带光环的,你只要是把你的真善美发挥出来,就会受到别人的爱戴和尊重。
这个爱戴和尊重不是别人因为你当了官,说你是一个科长、一个局长,因为你有权我们才尊重你,而是因为你本身人格光辉,本身有气质,本身有善良,所以这是我们从内心里边对你的尊重。
你身上就有个“天爵”,这个是爵位,每个人都有这个爵位。
但是现在很多人把这个天生的爵位给扔了,我帽子不要了,我这个光环不要了。追求什么呢?
追求人爵,追求我怎么发财,怎么升官,这是一种现象。
还有一些人,一开始是用“天爵”追求“人爵”。比如说我一开始还没发达的时候,对人很礼貌,做好事做好人,就是把天爵发挥得淋漓尽致,进而获得了“人爵”了。
比如说一个企业家,一开始很勤俭、很节约,为社会奉献,终于成了道德模范了,这个道德模范就是个“人爵”,就是大家共同给你封的荣誉称号。
但获得了“人爵”之后呢,结果就不再做好事了,孟子讲这就是丢了“天爵”,转而去关注“人爵”了。
人的天性就在于此了——人性向善,生命向上。
当我们在开发心理技术的时候,尊重天性,依照天性去行事,去指导我们做心理技术的研发,去操作。
那么,我们的这个技术一定能打动人心,一定能实现心灵教育的最大化,一定能实现心理疗愈的最大化。
人
人性,刚才在讲天性的时候,我们说了一些,但是人性的部分更包括的是我们在社会的文化气息当中,所熏染的,不仅仅是指天性里面的人性。
人性更多是指我们受教育所形成的价值观,所形成的一些的文化的修养,遵循这个,那比如说每个地方的人性是不是一样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性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的地区杀牛,我们觉得,吃牛肉很好;但是在另一个地区呢,杀牛就变得没人性了,你杀牛,大家都反对你,因为什么?这个地区信奉不杀生,可能大多数人都是佛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的信徒。
这个时候,人性的体现上就不一样了,人性和文化挂钩。
当我们做心理技术的时候,考虑到文化性,用文化性的这种人性指导,去实现就不一样了,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总编辑:韦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