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还在困扰你吗?韦志中教你三招

标签: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网校 |
分类: 心理学堂 |
亲,你常会这样吗?
一件事情是你要做的,也是你应该立即要做的,但是你现在没有做,虽然也知道继续拖延下去会有不好的结果,但你对这种状态无能为力。
肿么办?!
拖延不算病,确也是病!
长期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中,就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心理体验。比如,自责情绪、负罪感,并且会不断的自我否定。甚至会出现因为以上不良心理而发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这种“不能向前,不能向后”的状态,其实是属于性格的不完善所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行为。
“不能向前,不能向后”的状态,可以假设为这个人曾经的体验告诉自己,如果向前是会有危险的,如果向后也会有危险的。就好像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经常体验“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
时间长了,就选择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拖延”。之前人们应对拖延症都是“面对问题的方式”。
实际上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行为,需要做一些积极的行动来撤消一个人的消极体验。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多的时候,消极情绪体验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韦老师教你从三个方面来提升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以消除拖延症状。
第一,专心致志。
有拖延症的人应该避免同时做几件事情,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下,只做一件事情,这样可以提升自己的专注力。
当一个人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福流。这种感觉会让一个人更愿意去寻找这种感觉,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工作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享受工作。
第二,勇者无敌。
有拖延症的人性格里缺少一些勇气,勇气是一个人在后天的成长中不断被自我激励和他人认同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品质。
要和一些懂得欣赏你的人交往,避免和一些会让你觉得没有价值的人在一起,自己要找一些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点,去发现、去创造。
这样时间长了,就能提高责任和担当的能力,遇困难减少逃避的行为,敢于面对和承担。
第三,得寸进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了一个叫做“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心理学实验。
他们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这个实验证明,我们最好从自己认为可以完成的事情开始,不要答应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是不要不尊重自己的随意屈从,尽量答应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样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走上台阶的感觉,会让一个人有价值感,自我效能感也会逐步提高,同时也会产生更多的类似于自豪、满意、兴趣这样的积极情绪。
时间长了,性格里的一些不完善的部分就会被修补,这个人就会越来越优秀,所谓的拖延症自然就消失啦!
总编辑:韦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