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从儒释道视角解读网校学习与成长

标签:
健康教育韦志中心理学网校 |
分类: 心理学堂 |
今天校长时间的主题,我其实是使用了一个噱头!我只是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并不一定要谈儒释道,我们只是谈论该怎么样去学习。
我们网校采用的是体验式互联网心理学教育模式“六位一体”的学习方式,今天我们借助儒家、佛家、道家来谈论一下“三位一体”的体验和成长。
我们先来看儒家的三位一体。儒家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这是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的永生不朽。
这三者之间有没有层次之分?—— 对,它是有层次的。“立言”之后是“立功”,“立功”之后是“立德”。
我们再看佛家也有三层次,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财布施又分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
内财布施包括用自己脑力、体力等,无偿地义务地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提供帮助,包括献血、捐献器官等。比如传说中因为小老虎没有办法吃奶,老虎又饿得不行了,释迦牟尼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喂老虎,这就是“内财布施”。
外财布施就是用自己的钱财,去帮助他人,帮助社会。像我们网校里的邓伟平教务长,她自己掏腰包资助了10名乡村教师参加心理学网校的培训,她为这10名教师所做的就是“外财布施”。
法布施就是把自己的知识、智慧,无私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他人,奉献给国家,奉献给社会,所得善果是聪明智慧。比如杨耘教务长,她千里迢迢从河南赶到广东给乡村教师上课;还有我们的吴虹校长、毕秀芝校长都是我们的导师班、研究生班的学员,她们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别人,这是“法布施”。
无畏布施就是用自己的内外财、知识智慧、言语等等,在他人有急难、困苦的时候,使他身心安稳。可见最重要的是“无畏布施”,这个是深层次的,一切解除众生危难、病痛、恐惧、忧虑心理的布施行为就是“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它包含了财布施和法布施。
我们再来看道家也是有三层次,道家里讲“天籁、地籁、人籁”。
“人籁”就是人们拿一个笛子或一个乐器来吹奏,这是借助乐器人为地发出的声音。
“地籁”就是地球上发出的各种声音,如风吹过大地各种孔窍所发出的声音。
“天籁”就是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一种声音,在这当中没有任何声音,但是却能体验到最美妙的声音。
这三种声音最高级别是“天籁”,即静无声、空无形的“大道”。
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我专门到了一个清静的山林,脚踩在树林里的树叶上,走的脚步不同,踩出来的树叶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我突然就感觉到脚踩在树叶上发出的声音是那么美。
走着走着,我又听见旁边山泉水流潺潺的声音,这种声音听起来更美妙,是任何乐器演奏无法达到的声音。
天、地、人合为一体的声音即“天籁、地籁、人籁”。其中“人籁”为下,“地籁”为中,“天籁”为上。
以上是儒释道三家的“三位一体”。那么,我们网校的学习有没有“三位一体”呢?
——当然有,那就是“德、道、术”!
记得2006年,我刚刚开始带领“星期三小组”的时候,我问参加的学员最想学什么?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学技术”。
我说:“那好,我每天晚上教大家一个技术。”
过一段时间,他们说:“老师,我们虽然学会了技术,但好像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我说:“我们刚学心理学时都是比掌握技术的多少。你会催眠吗?你会绘画艺术治疗吗?你会精神分析吗?你会人文主义当事人中心疗法吗?你会沙盘吗?你会焦点治疗吗?你会心理剧吗?你会叙事心理剧还是螺旋式心理剧?你会家庭治疗吗?你是萨提亚模式还是海灵格模式?你是结构派模式还是经验派模式?”
“一开始,我们都是在讲技术,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你会10种技术,我也会10种技术,可是我却做心理咨询、做心理健康教育比你做得好。因为我不光会技术,我还懂得技术背后的理论支撑。”
当我把技术背后的原理搞清楚时,这就掌握了理论,这就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了。
技术背后的原理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前辈总结出来让我们记住的心理学理论,也就是研究心理学的定律。
还有一部分是经验。举例说你会十个技术,那么我问你,你做过多少个案?
有一部分人会说我经验很多,做过很多个案,但你有没有发表过论文呢?
你如果能把你的经验积累起来进行筛选和整理,去除那些不符合科学的,完善那些可以整理成规律和模式的,这同样就上升到理论了。
把你的经验积累下来上升到理论,再和前人的经验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理论基础。
但是到最后,我们又慢慢地开始比了,你有了10年的经验,有了10大技术,也发表了10篇论文,并且写了书,我和你都有一样的成绩,可是我为什么还是比不过你?原因是什么?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人不同,我和你的人格品质不同,即“德”不同。
以我自己来说,如果用一辈子的时间,有可能我出的书的数量要超过罗杰斯出的书。比如说罗杰斯他一生写50本书,我有可能可以写60本书。
但我永远比不过他的是什么呢?——是来访者在他面前的时候,像被融化掉一样,而在我面前却像一块丝毫不为所动的木头。
是来访者的问题吗?是我的问题还是罗杰斯的问题?
当然不是来访者的问题了,如果把来访者比喻成一个冰棍,我说:“我很有热情,我来了,我爱你!”我就是一团火,我扑向这个冰棍,结果冰棍会怎么样?
有学员说“冰棍”会逃跑,大家说得太好了。他一直生活在北极地区,一直生活在零下高寒气候中,今天遇到我这样的咨询师,热情地来帮助他,“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沙漠都被燃烧了,他这个小冰棍还不快跑,那就怪了呢!
他害怕了,害怕了就有有很多的行为反应。你觉得他是怪物,他也会觉得你是怪物,怎么办?这一团火怎么样去帮这个冰棍呢?
有学员说把他捂融化,可是你一旦捂住他,他还是会想办法跑的啊!
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放在水里边,放在只比他的温度高一点的水里边,就是常温的水,在这样的水中,冰棍就会慢慢地融化。
那么冰棍在水中融化的时候,有没有恐惧呢?—— 他也会有恐惧的,担心自己等一下就只剩下一个木棍了,怎么办呢?担心自己从冰变成了水,消失了。
人们如果不成长就会想要保护过去的模式,“我本来是冰,你非要把我变成水,我该如何找到我自己呢?”
因此我们在改变他的模式过程中,会对他说:“你不要害怕,我陪着你呢,因为我也是水呀。”
等他融化完之后,恐惧也随之结束,他会发现成了另一个“自己”。
水可以想成为什么样儿就可以成为什么样,冰却不行,冰只能通过别人的手去塑造。
水可以变成一片云,悠悠荡荡很随意;水也可以变成雪花,然后飘飘洒洒非常浪漫;水可以变成不同的样子,一个人一旦变成了水,他就是最刚强的了。
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就是上善若水。
所以你要帮助别人,你要给别人爱,你不要把人吓跑了。
中医说“欲先补之,必先泻之”,一个人若身体太虚了,你不能马上给他进补。你要去慢慢地融化他,慢慢地去爱他,这个我可能就做不到,谁能做到?罗杰斯能做到。
前面讲的例子,如果这个来访者来到我面前,我会说:“这位先生,感谢你来找我做辅导,我知道这些年你一直努力地想成为更好的自己。今天你没有放弃自己,来找我,我相信我们可以一起去改善的,你说是吗?”
如果我这样讲的话,他可能马上就会说:“当然是了,要不然我来找你干什么?!”
但如果换成罗杰斯,他也还是说:“这位先生,我知道你一直不放弃自己,所以来找我,是这样子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问题出在哪里?—— 原因就在于我不是罗杰斯。我们的不同就在于“人”的不同。
我们一开始努力想要更多的“术”,掌握更多的技术和方法;后来发现其实是“道”不够,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不足;最后才明白是“德”,即人格修养和德行还需要修炼。
“德、道、术”就是韦志中心理学网校所有学习者要遵循的“三位一体”。
这一年的36门课程的学习,我们网校的学员一定要按这三个层次来学。
有一名学员来申请报读导师班,我问他“你想来导师班是为了什么?”他说“我是为了学技术。”于是我告诉他,学技术三十六门课全部有了,你不需要来导师班学习了,你直接把网校的课程学完就可以了。
我在网校教学的时候不会把该讲的技术留一部分不讲,放在导师班里来教,收高额的学费。
导师班它是一股清泉,来的人可以在里边浸泡自己,慢慢成为你自己理想的样子,
我们的网校是学习技术的一个大的场,网校到底是什么?——打造网络心理空间利益共同体,这就是我们网校要做的事情。
我们网校提出来一个概念“体验式互联网心理教育模式”,现在我们又提出了第二个概念“打造网络心理空间利益共同体”。
前者是六位一体的教学,教会大家学习技术和方法,后者是让大家建立起利益连接。
网校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一定要相互加好友,不仅仅是在微信加好友,更是在网校教室里互相加好友,只有这样子我们的心理空间利益共同体才有可能打造出来。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过去经验的结果,而这些经验有主要来源于人际互动。
为什么我们网校提出这个“心理空间”呢?你理解的心理空间是什么?
网校所要打造的的心理空间,就是学员的连接和互动,就是温暖的场!
回顾一下,儒家主张成为“一个人”,君子是成为了“一个人”的人,小人是还没有开化的人;佛家讲究修行,要做到最终无为、不私,是一种大公德;道家讲究亲近自然,虚静无为,追求的是最终的天籁之音。
我们网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是要成为一个坐在这里,以自己的人格就可以影响他人的团体和场。
这些全部是相通的。
我们看网校的学员学得好不好?就用这个“三位一体”来评价。
看网校办得好不好?就看是否打造了“网络心理空间利益共同体”。
看教学效果好不好?就从我们的体验式互联网心理教育模式的“六位一体”有没有实现。
只要是实现了“三位一体”,只要是实现了“六位一体”,只要是我们打造了“心理空间利益共同体”,这就是体现出了我们网校的优势和特点。
我们从“心理同学会”到“网络心理空间利益共同体”,其实都是在把勒温的场理论用在今天的互联网教育当中来。
实现线上、线下相互推动,最终让线上的人通过网络视频学习,付出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也达到在线下人与人之间爱的连接,空间的连接,最终实现教育的最大化,这就是我们网校办学的目的。
【本文为2017年1月15日韦志中心理学网校《校长时间》,韦志中校长主题发言相关内容录音整理稿,整理人:穆新民、游俊云、徐海缤】
总编辑:韦志中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关注一苇渡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