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三谈本会团体导师风格

标签:
教育韦志中心理学 |
分类: 心理学堂 |
韦志中:三谈本会团体导师风格
我们所讲的团体导师,是指在团体运作过程中负责带领团队和引导团队走向的人,确切地讲,团体导师是指在开展团体咨询和团体心理教育中,面对有共同目标的一个团体,在运用一系列团体心理技术调动团体动力,引导团体成员积极参与团体活动过程中,实现团体成员的共同目标,并达到团体心理活动效益最大化的那个人。
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模式认为,团体中第一技术是人,也就是导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团体导师,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各方面的学习、自我成长。
在团体心理咨询中,导师运用什么样的技术和原理并非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导师自身所拥有的品格,也就是说,拥有健全的心理人格对于一个团体导师来说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如果用道家的思想来比喻,拥有技术和方法即是道家所说的是“术”的层面;拥有经验就是道家所说的“道”的层面;能够站在高处看事业有健全的社会品格和心理品格,就是达到了道家所说的“德”的层面。
在实际工作中,经过不断地历练、成长、完善,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团体导师,因为性格、知识结构和态度不同,团体导师会形成不同的带领团体活动的风格。
一是“沉稳型”导师。象打泰拳,步步为营,不管你怎么打,我有我的节奏,不后退,我就按照我的步调慢慢地往前走;
二是“勇猛型”导师。个性比较勇猛,先下手为强,不管你出什么招,先把你打懵了再说。
三是“温润型”导师。有的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甚至自己也没有套路,而是随机应变,兵来将挡,长袖善舞、灵活应对。
一是研究型学者。授课就是学术报告,每句话都是实证分析,不会声情并茂,不用客套,也不必关注听众是否能听得懂;
二是应用型教育者。教育工作者是讲故事的人,要用通俗的语言让学生能听懂,带领课程要“有血有肉”。做顶天立地的心理学应用,既有理论支撑,又有人文、故事、技术。让学员收获,知识传授是1/3,更多的是让学员找到了自尊,获得了安全感,觉得被认同,学员要的是爱、是接纳、是支持!要把科学的理论研究,变成人人能听懂的话,变成人人都能体验的技术。
三是实践型体验家。靠的是技术,带大家一起做团体活动,做体验技术。学员不必知道为什么,去做了,去表达了就会有收获。
一是权威型。走的是学术性的、权威式的模式。态度相对封闭,与团队成员感情融入不深。这类导师往往是受权威教育出身的影响,容易获得学员的尊重,甚至崇拜,有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二是开放型,导师通过开放的态度,爱和温暖、支持去影响团队,感情的投入很多。适合体验式团体。
以上不同的导师风格,都是好的,没有优劣之分,要说区别可能只有适应性的不同。以权威型和开放型为例:
权威型走的是学术性的、权威式的模式。态度相对封闭,与团队成员感情融入不深。这类导师往往是受权威教育出身的影响,容易获得学员的尊重,甚至崇拜,有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开放型导师通过开放的态度,爱和温暖、支持去影响团队,感情的投入很多。适合体验式团体。
权威型和开放型两种风格各有好处,适当的权威一定要有,在某一个环节中,如果您嘻嘻哈哈,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也会影响大家的投入度。但是也不能权威到底,有时候你一定要去,真心地爱别人,投入其中,不要站在那里,穿着大棉袄,站在游泳池边“好好的游啊!”这样也是不可以的,会让学员觉得有距离,而影响他们的投入度。
理论和人格特点决定了导师带团队的风格。风格决定了她的个人成长,如果你一直采用不开放的风格,那相对的成长速度就会慢很多。
综上,无论什么类型的导师,要想带好团体,关键在于导师在带领团队时要有充分的准备,具备必要的心理资本和能力,明确自己的团队目标,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并且做到灵活机动地处理活动过程中发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及时进行危机干预,抓住机遇促进团队动力的发展,努力达到团队效果的最大化。
总编辑:韦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