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有关心理学工作者的思考(下)

标签:
教育韦志中心理学 |
分类: 心理学堂 |
【注明:本文为韦志中心理学网校12月18日“校长时间”韦志中校长现场讲话录音整理稿,整理人:徐海缤、何怡】
有关专业的发展,我认为需要有四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它需要一套说得过去的理论,而且要有一群人去对这个理论持续地研究。
什么叫说得过去的理论,简单来讲就是能自圆其说的。
我曾经请教过国际理论心理学协会中国执委叶浩生教授,叶教授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是理论心理学界的泰斗。
我问叶老师:“我要写一本有关社区心理学的书,能不能叫《社区心理学》?”他说:“为什么不能?”我说:“我要这样起书名的话,别人会骂我,你凭什么叫‘学’?你是否有自己的理论呢?而且我的书里面也借鉴了别人的经验。”
“只要是理论家他的知识就是开放的,谁写理论不借鉴别人的经验呢,你把它注明出来是借鉴别人的经验,不就好了嘛!”叶老师在电话里这样对我说。
“做学问,做专业的研究,要提出一种主张,并且能够用实践证明你的主张,也就是要能'自圆其说'。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做,这个学科就会越来越广,也可以为越来越多的人服务。”
呀!几句话点醒了我!我在《生命中的贵人》一书中写过,就凭着这几句话,叶老师就是我的贵人!
因为他有足够的学术开放精神,当大部分人都在说这个你不能做、你没有资格做的时候,叶老师没有这样。
所以我们说,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这是我们专业要发展的第一关键点。
有了自圆其说的理论,紧接着一个重要的考验就是必须拥有持续、科学的实证分析研究。如果不然的话,只是一种理念,没有具体科学的研究证明它是科学的,它就会变成一种思想潮流,而不是一门学科。
第二点,看它是不是本土化,有没有办法去实践,运用到普通的人们生活中去。
这中间就要有一群人,需要一套系列的技术。
于我个人而言,我一看,搞理论我不行,搞科学研究我也不行,怎么办?我就来做技术,做本土化!
所以我做积极心理学,就要做本土化的,向孟子学习积极心理学,从我们传统文化中学习积极心理学。我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是个晚辈,但是我找到了我的发展点。
第三,要有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2009年我带着我的学生去四川青城山开了第一届本会团体心理咨询研讨会,第二届在山东东营开的,第三届、第四届在广州大学开的,第五届在青岛。
这第三个条件就是一定要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和机制。让学生上去分享学术报告,去发表论文,去做工作坊。
第四点,要有媒体去传播。
这是我目前还没有完成的。未来有计划要办一个团体心理杂志,办心理学的期刊。这个可能要慢一点,也许将会用两三年时间去实现它。
所以各位本会团体学员,团体心理学的研究者、工作者,大家要知道这四个要点:
一定要有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一定要有一群人持续地探索实践,一定要有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和机制,一定要有一个自己的媒体,去发声、去表达,去写论文。
2017年3月份就要开本会团体研讨会,大家以为这是一个Party吗?是的,这是一个学术Party,这不是一个玩的Party。这不是一个一般的玩笑,这是很严肃的,我们是很严肃地开玩笑!
在此面向本会团体导师班的所有学员进行一次发动,所有人都要交论文,所有人都要在这次研讨会上发挥主人公的精神。人人都可以准备论文和工作坊,我们要勇于表现,学会表达,这是我一直注重的。
有人要问韦志中有什么可学之处?我觉得可能我在这一点上比某些人有远见。
2012年我在广州大学办心理学技术研究生班的时候,那一年正好举行《中国心理学第十五届全国学术交流大会》,我让我的三十个学生在一个社会心理学的专门会场全体都做了学术报告。
我们很多心理学工作者不是因为不行,是因为自卑。但当他站在舞台上面,抖抖索索地讲完了一段报告,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但接下来他可能就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工作者了,这才是根本的。
我问我的本会团体导师班的学生,你们学什么?你们什么时候开始学?
就好比在网校,网校很多学员是因为学到了理论和技术,他才成长的吗?
——错!他们都是在这里感到被爱,感觉到被别人看见了,他感觉到自己生命应该有的样子绽放了,这些都不是技术给他的。
大家一定要知道从一个好人,成长为一个生命绽放的人,一定是有其外部的环境因素影响的。
所以为了让我们的学员被看见,让我的学生去发挥,让我的学生自主,让我的学生变得有勇气,让我的学生觉得自己可以,我花在这些方面的精力要比教他们学习一个技术的时间要长很多,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因为我要让学员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工作者?不是积累了很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个完善的人格。
我们的本会团体导师班,包括网校的每一位学员,即便你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你也是心丝带的心理学志愿者,你不要秃噜下去,你不要躺在那里装小孩子,你一样的要给我顶着。
记住你是学过心理学的人,你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面对心理学这门科学,我在很多时候是很严肃的。
2009年时,我把我自己改称为“心理学者”,我是有用意的。我既不想被人家叫“心理学专家”,我也不想被叫成“心理学家”,因为那会招人来骂我,我也不想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二级心理咨询师,我觉得我是一名心理工作者,所以我叫“心理学者韦志中”。
我高高地要求自己是心理学者,即然是学者,就要有学者的样子;同时我是心理学工作者,要勇于低低的在下面,做能上能下的人。当我严格要求自己的时候,一直走到今天,我和很多人都不同啦。
很多咨询师只做“加法”,一个月讲三天课,那就会想六天;讲六天、就想讲九天;讲九天、就想讲十二天,于是“加法”完成了。一开始三千元一天,就会想讲六千元一天的,想讲一万元一天的课,国内很多心理学人就是这样干的。
可是即便你三十天全部讲满的时候,这还不是一个“乘法”,因为在做乘法之前必须要做个“减法”。
你要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事。
我曾到一个地方去讲学,有人说:“韦老师,我想和你探讨一个观点,可是实在对不起,我今天有一位来访者要去做咨询。”
听起来好象理由很充分,其实他没有选择好,韦老师一年之中可能只来这一次,而你可以与来访者商量安排明天预约,这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不懂选择,因为选择就意味着舍弃。
所以我说,我的学生们,你不要急着去讲那些小课,你要做的是埋头写论文,做研究。因为你每个阶段性重要性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督导、这就是职业规划。
有的人一直做加法,几年之后,你还是个小小的讲师,你并不是一位心理学者,一位心理学工作者,你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技工而已。
我们学会了“减法”之后,就会把三十天课减下来。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不做减法,我的课可以排到三年后,我就要学会拒绝啊!我现在在云南,为什么?因为我原本安排要录课,但是我把它减掉了,言爱基金会跟沪江网合作,对着几百所学校进行培训,我来到了这里讲课,这多有意义啊!
我一定是要做选择的,我暂时把录课取消掉,来到了这里。你如果不会选择,你可能就会加、加、加,一直加到你承受不了。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我太累,我已经学会了“减法”。
只有这样有加有减才成为螺旋式上升,而不是小毛驴拉磨,一圈又一圈。你从二十岁拉到三十岁、四十岁,你能创造多少价值呢?但是螺旋式上升就上去了,这才是真正的职业规划。
所以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减法就是选择的能力,然后再做“乘法”。
“乘法”就不再是“加法”啦,我要做有意义的事!我做网校的录课让更多的学员学会体验式团体技术,学员们再去服务更多的人,这就是乘法,大家也要学习这样的规划。
各位本会团体的导师们、网校的学员们:
所以我们一定要螺旋式的上升,转一圈就上来了,转一圈又上来了,象弹簧一样,做弹簧式的上升。不做弹簧式的上升,你就会像是毛驴拉磨,拉了一圈又一圈,一直就是这样。
为什么别人比你进步快?你觉得韦志中心理网校就只是跟你教授这些方法与理论吗?如果你这样学,其实不如上你旁边的大学,听教授讲课,他们都比我学问大。
可是我是一位实践者,我和老百姓更亲近,我来自泥土。于是你会说:“韦老师是接地气的。”
https://mmbiz.qlogo.cn/mmbiz/Dxz7eBF4c3z4C1C6sXDtHiazibvR9KFV9riaawm0ACX8kQQBJibcpibKST3I2A5QBFjW3XicJk99ZVf2R5WY2w7gVw6g/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Dxz7eBF4c3wfvrxR1olvnbT0JFvYLia9cibKe3lQN5mrMB9fiaHmwjIab2LWn6SMAxYg4KniaFkHALvxXIzvEz7uoQ/0?wx_fmt=png
总编辑:韦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