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心理成长】留守儿童为什么性格孤僻?

标签:
教育韦志中心理学 |
分类: 成长故事 |
2016-12-16 韦志中
什么是孤僻?
孤僻,是人对外界交往的一种防御。
孤僻的人在社会交往、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害怕得不到别人的爱,他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合群。
不合群就是一种有戒备的心理和行为。
“孤僻”和“不合群”本身是一种缺失。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经历一个心理发育和心理成长的历程。
性格孤僻就是在这个历程的特别时期形成的。
孤僻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三岁是人的一个心理发育期,三岁的时候,也是人的第一次心理逆反期。
说是“逆反期”,其实是大人站在大人的一个视角来看待孩子,我们大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其实,孩子三岁的时候,恰恰是他开始形成一个自我的时候。
在他三岁之前,父母让他做什么,他可能都会很愿意的去做,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就不愿意去做了。教育他的人,希望他听话,所以就会做出一些行为去干涉。
那这个过程中,大人干涉成功了,孩子就失去了心理发育与成长的机会,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
外界对待他的态度,让他感到没有自我。
孤僻的背后是什么?
性格孤僻的背后,恰恰是他自我受到压抑的一种体现。
天天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实际上他们的自我往往是不会被关照的。
他的自我在彰显的时候,往往是被压抑的。
为什么呢?
留守儿童因为他父母没有在身边,他缺失了“心理依恋”。
前面说三岁到七岁的时候,是他的自我发展的阶段。
而他的社会关系,他与她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也就是与社会之间最大的依恋关系,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在他的自我发展和与社会依恋关系的发展时期,如果这个时候,他的监护人,社会依恋对象,爸爸妈妈如果不在身边,这种缺失,从心理上面来讲就是一个心理创伤。
一个例子,马加爵的心理就是病态人格心理。他的孤独,他的攻击,他的逃避,他的自卑,他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破坏性,他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后果,都是他病态的心理人格造成的。
往往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孤僻,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呢?
那么情绪是什么?情绪可以管理和提升吗?一定是可以的。
情绪管理的课主要有两类。
一种是直接讲情绪是怎么回事,学习一些管理情绪的方法,了解一些情绪的规律,这是一般的情绪管理的课。
后来有了后现代心理学,我们开始用表达性艺术。我们不需要知道情绪是什么,我们直接用诗歌、音乐、绘画、舞蹈去表达情绪,影响情绪。
那么怎样帮助留守儿童,提升他们的积极情绪呢?具体要怎么做呢?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后面我们慢慢讲。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性格篇)》未完待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