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会团体中问题及常见现象】“臭石头”现象

标签:
韦志中心理学教育 |
分类: 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模式 |
“臭石头”的意思是,有一块石头掉到粪坑里面了,捞出来,又臭又硬。比喻社会上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冷漠无情,刀枪不入。
“臭石头”有“真臭石头”和“假臭石头”之分。
“真臭石头”的人,他们心里并不坏,是没有安全感。在过去成长中有不健康团体生活和经历,人格特点是隔离型。
“假臭石头”是社会角色身份的问题。又有两种类型,一是戴着面具的,另一类型是领导。
戴着面具的“假臭石头”,他在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人际关系模式。进入新的社会团体里面,他会按照过去团体中的角色去定位。
在其他社会团体里面,他是:“嗯,哦,对,这件事情你们看看吧,我没有意见”。
另一种类型“假臭石头”是领导,到了这个团体中,就有了一个过去的角色跟现在的角色的比较。
他心里可能在想,我先看你们说什么,我再发言,不然显得自己水平太低。
2
在团体中,“臭石头”表现为,吊着膀,跷着二郎腿,不说话。导师在开展团体过程中,别人指东,他就指西。
团体成员跟他讲心里话或讨论事情,很认真,很真诚,但他没有反应。
让团体大部分成员感觉到,这个人很抗拒我们,不愿意和我们在一起。
团体成员面对这样的人会有受挫感,产生挫折感之后,就干脆不理他了。
不被人搭理,“臭石头”就更臭更硬,形成恶性循环。
要摘掉团体带领者的有色眼镜,一视同仁地看待每个团体成员。所有人都是渴望成长的,对于这样的“臭石头”我们更要让他感受到爱。
真正的“臭石头”为什么不开放呢?是过去遭遇的经历让他有防御。团体要让这样的人也能开放,才是好的团体,不能怨他本人。
其他成员对他的抱怨,我们可以理解,但我们要尽可能引导其他成员和他互动,利用其他成员的温暖,化解他的“臭”,化解他的面具。
对付这样的人,我们要有的理念是,他们是正常的,不是他们有意。如果他们有意,他们就不来了。
对于戴着面具的“假臭石头”,他在新的社会团体中,仍然按照过去的行为模式去与人交往,我们不要把他看作不好的现象,这是好的。
团体当中要解决人的问题,就是要靠真实。
如果他不表现过去真实的自己,包括真实的角色,他来到这里,也跟大家好,这是假象,未必对他有利,对大家有利。
每个团体成员都是别人的一面镜子。“臭石头”的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镜子,让我们去看。
某种意义讲,他在团体里面起到的作用,跟我们是一样的,因为他也是一个真实现象。
我们可以慢慢地让他在团体中把面具角色重新修改,到最后,你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他会放弃外显的行为,心理开放,愿意发表建议。
老师话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