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第三十一门课程介绍:心理学家的“轶事”与传奇


标签:
积极心理学教育网校 |
分类: 心理学堂 |

①
②
③
④ 学习到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学家。
大家好,我是韦志中,今天这门课程是一道“调味小菜”——很有趣味。
我们经常讲“读书不如读人”,读人可以品味他的心理历程、内心故事,会受益匪浅。
最早我读到的第一位心理学家的故事,是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当时他毕业的第一份工是推销关于农场养殖的书籍,农场主正在饲喂他的牲畜,并未理会他说道,“不要来我这里浪费时间。”言外之意是自己已经很有经验,不需要这类书籍。艾瑞克森怎么做的呢?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地面捡了一把破木梳子,给那头吃食的猪梳起毛来,然后才慢慢说“没有关系,不买书我们也可以交流。”农场主的看着他的举动,反而根本没有在意他说的话,对他讲“我决定要买你的书,并请你留下来吃饭。”农场主说,“因为你也是个爱猪的人。”
是什么影响了农场主的决定呢,农场主热爱自己的牲畜养殖,而艾瑞克森无意间的举动,对他的猪的爱护感染了农场主,认他为同道中人。
有句古话“英雄惺惺而相惜”。也许最好的营销、教育是春风化雨的感染,是“我们一样”。所以,如果教育者把自己包装成高高在上、与受教育者迥然不同的样子,恐怕在今天是行不通的。
这个故事从那一刻就慢慢渗透入我的骨髓里面,我反复回味那句“因为你是个爱猪的人。”我们都一样,是心理学的工作者,我们都怀着用心理学帮助更多人的愿望并每天行动着。
艾瑞克森为什么会成为伟大的心理学催眠大师呢?我想也许是对人和事看的非常透彻;什么样的人会对这个世界看的更透彻呢?我想也许是心思如发、观察入微的人;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做到这点呢?我想可以称作“隐形人”——杨绛先生提到隐形人有两种,即一贯被被忽视的、或卑微的人,和常隐于世的智者。
比如在一个酒桌上,受欢迎的人来了,大家招呼着热闹着,留下被忽视、不那么受欢迎的人,他失落着却也细致体验着发生的一切。座位被他人占据没人注意到他的郁郁寡欢,大家忙着推杯换盏没人照顾他的身单影只。他是个被忽视的卑微极致的“隐形人”。
艾瑞克森儿时患过小儿麻痹症,正值好奇心主导的儿童时期,他却只能孤单地坐在轮椅上眼睁睁看这个世界的各种新奇和变化。小小的他内心作何感受?可是“塞翁失马”、“祸福相倚”,虽然他成了“隐形人”,虽然童年不幸,却丰富了他内心的敏感和拥有了独特醒世察言的视角,看到了一个常人看不到的世界真相。
也许旁的小孩还在无忧无虑享受游戏的各种体验和乐趣。他却在观察思考玩具的机制原理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孩子们游戏间的微妙互动现象。由此,他可以成为农场主中的“爱猪的人”。
这位心理学家的故事让我一度产生了这样一个认识,“心理学家并不是培养成功的,培养不如发现,发现不如天生。”
真正的智者,虚怀若谷,不会在意任何世俗的眼光和说辞,丝毫不会收到任何外界影响和内心的波澜起伏。“看花开花落、望云卷云舒”是为一种心境。比如修行的人,仿佛穿上了信仰赋予的“隐形衣”。不去证明自己的存在,却实实在在存在着;反观碌碌世人却在拼命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害怕被遗忘。
再比如山野村夫的斗殴常见的缘由“干嘛撞我,咋的,看不见我啊?”——不被尊重、受到挑战,存在感被撼动。还有道家的庄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庄子偷偷用弹弓打黄雀,忽然一惊,我是不是也被人盯住了?
处在卑微之中、主动忽视自己的存在。也许是艾瑞克森有过那样的经历和体验,长大后成为那样敏锐而出色的人也是有据可循的了。
一段故事一个宝藏,我们可以学到很多。
因此,这门课程中,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重温心理学家的“轶事”,体会他们有过的五味杂陈和曾经内心世界的模样。翻开历史的尘埃旧卷走入冗长的过去时光,我在课堂等你来!
欢迎报读韦志中心理学网校2016-2017“大众心理学专业”。
报名请联系全国各地辅导员!!!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