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第三十门课程介绍: 老年人心理服务与临终关怀


标签:
积极心理学教育网校 |
分类: 心理学堂 |

学完课程我能收获到:
①
②
③ 掌握到老年人心理养生的方法。
④
适合人群:
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养老服务工作者、所有儿女。
大家好,我是韦志中,今天介绍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第三十门课程介绍——老年人心理服务与临终关怀。
今天的心理学工作者更多的关注是自我成长、青少年健康、成人的婚恋情感等。然而因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的心理服务与临终关怀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也许,人们都喜欢朝向希望、指向未来;老年人被关注的少一点,而孩子受到一如既往的重视。在金钱的投入也是如此,更多的投入到下一代,而赡养老人只占据了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这也是人类进化一贯的思维,也不能全怪罪于人类的自私。
因此,韦志中心理学网校三十六门课之一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是应该而必要的。
作为心理辅导工作者,我们在为老年人心理服务的时候,自身可以获得什么呢?人生在世,不论选择何路,与何人为伍,都是为了成全更好的自己。人生是一场修行,在生理年龄的纬度中,有大概三次成全自我的机会:
一是出生,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抚育长大成人,受到的家庭微环境的影响、父母人格的熏陶、以及一些家庭经济、结构等的制约——好的养育可以使儿童健全快乐的成长——然而这时大多数的人都处于身不由己;
第二次,是我们为人父母之时,我们的孩子成为了我们内心婴孩的投射和移情的载体,在抚养、与孩子互动过程中,也是在对待、安抚自己的内心婴孩。比如有一些虐待儿童的父母,其实是对自己过去不幸事件的重现,是对自己不幸事件的不接纳。因此,成为好的父母,合适地与孩子互动,是我们成长圆满自己的第二次机会——然而不幸的是,当今的很多父母放弃了抚养儿童的体验、同时也放弃了这次自我成长与圆满的机会;
于是,迎来了第三次,当父母年迈老去、心智退化,仿佛又回到了无辜无助的婴孩阶段。比如临床中有这样的案例,儿时乃至成人时期与父母的关系一直不够好,甚至很紧张。在父母弥留的最后几年生命时光,却能够有机会去照顾他们。这样他们又成为了垂垂老矣的父母床边的孩子——无论人年纪老少,在你的父母面前永远是个孩子。这时的父母不再往日的模样,相处的场景其实再现并改写了潜意识中儿时子女与父母的互动方式,这时双方更柔软的变化会容易使这个疗愈的过程得以自然顺利的进行,当事人双方也完成了自我的修复和重建。
因此这第三次也是圆满自身的一次机会。
老天爷给了每人三次机会。也许有些人没有把握住,那么现在还可以请心理医生治疗;或者一部分人转而追寻信仰以部分的自由换取限制中的安宁。
这门课的意义便在于此,第三次机会。我们不但帮助了老年人,更首先是在帮助自己,丰盈了内心获得了更好的成全。
老年人的心理我做过一些研究,比如有位老干部退休之后会有无意义感——西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生有四个很难面对的问题分别是死亡、自由与责任、焦虑和孤独。其实老年人更容易显现出来——关心存在感,反复追思过去。也许年轻人不能理解,可是他们是老年人,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年轻人不一样,不再有你们眼中的“未来”了。因此开始循环往复的建构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后来那位老干部开始闹事,儿女便带他到我这里来辅导。我怎样处理的呢,使用“心理传记”——即记录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只要建构完成自己的意义体系,才会继续存在。人是“文化”之人,不止是“生理”之人。文化就是有意义的。这个方法课程中也会讲到。这门技术希望大家学好。
临终关怀是个更大的话题,包含了对生命的敬重,对自身的接纳。
对生命诞生的接纳和喜悦,大张旗鼓的欢庆;人走茶凉不过草没荒冢,告别仪式愈发草率而匆忙——这其实也是对在世之人的接连暗示。
希望我们可以真心对待这门课,用心学习,真诚待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期待这门课!
欢迎报读韦志中心理学网校2016-2017“大众心理学专业”。
报名请联系全国各地辅导员!!!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