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拜年,有“礼”走遍天下

(2014-02-05 16:28:38)
标签:

杂谈

拜年

口述:韦志中 整理:卢燕博

在我的家乡淮河流域,安徽皖西北的风俗里,除夕晚上是不睡觉的,叫做“熬棉袄”,顾名思义就是熬夜的意思,熬到大年初一,辞旧迎新,以示参与了过年。从半夜十二点开始烧香、放炮、吃年夜饭,吃完饭后大概是半夜一两点钟的样子,就开始出去拜年了。

小时候,拜年很有意思,我们都喜欢拜年,因为拜年的时候到各家都会得到不同的平时不多见的好吃的,还会收到一笔对我们来说相当可观的压岁钱。每到这一天村子里的每一条街道上都能看到一支支穿戴整齐的拜年队伍,“千门万户曈曈日”,走完近亲走远亲。有的还拎着礼物,问完“新年好”之后再坐下来,不常见的唠一唠这一年来的收获和祝愿,常见面的说一说家常,好不热闹!这已经是多年传下来的一种习俗和礼节了。

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快到连拜年这样的事也渐渐成了流于一种形式。也许是因为我们生活好了,不再期待那不同品种的小吃?也许是对那几百块钱的压岁钱再也看不上眼?拜年的工作依旧在做,但都变成了快节奏,到了别人家说句“新年好”两分钟不到就去下一家了,仿佛是在赶时间。本来很好的一种习俗,为一年没有见过面的亲戚朋友创造一个机会可以交流一下情感,可是形式如果只剩下形式,就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

“礼”到底是什么呢?在传统文化里面,孟子的四端学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为什么要辞让别人,社会心理学认为,你对别人好,对别人客气,目的是别人对你好对你客气,你的事情就能得以实现,最后获益的还是你自己。从这个层面来讲,“礼”不但是个道德范畴的部分,还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部分,也就是说,最终获得心理益处的其实还是你自己,让你自己获得一个心理上的满足。这样看来,我们也可以把“礼”看作是心理资本的一个方面。如果你能够弯下自己的身躯,去跟别人表达心意,能够不压住别人的话头,这都是讲“礼”的一个方面,那么你会发现,心理资本强大的人,他的“礼”才能够得以保障。反过来讲,有的人为什么不讲“礼”呢,是因为他的心理资本不够强大,比如他担心别人伤害他,他就张牙舞爪的先出来,因为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于是他先去对别人下手,不是“先礼后兵”而是“先兵后礼”,原因就是他内心害怕。

所以“礼”是一种规范的表达,是尊重别人,向别人表达情感,尊重和感激。

我们今天来谈“礼”,是需要有心理条件和能力的支持,看他有没有能力讲“礼”,礼的一部分要靠心理来支撑的,反过来礼又是促进心理资本的,当一个人越有礼的时候,越符合自己的利益发展,越讲礼就会越得到好处,越得到好处心理资本就会越强大。所以说“礼”就是心理资本的一个维度。

辞让之心礼之端,他是心理资本的一个维度,而过年、拜年这种形式只是礼的一个体现,而这种体现让我们今天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下面还能不能满足我们过去那种心理需要的呢?如果没有,按照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既然他存在了那么久,而且到今天我们还依然去给长辈拜年,所有的形式我们还都要走,就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在获益,但是我们一边获益一边又不重视它,这个时候就会发现获益的越来越少。只有你越重视,才会越获益,获得更多的顺利,帮助和不再孤独。

可是,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不重视这个,从里面获益的同时有的人会把这件事当成是一个苦差事,不愿意去拜年,他不知道拜年是为什么,去了又不像小时候是为了得到些好吃的,压岁钱。当我们不能获得表面的吃的东西,可观的压岁钱等这些物质的东西,我们要考虑,我们是不是还要重视这个拜年的习俗?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当拜年不能满足外在的需要或者说我们不需要了,我们内在的心理的满足还是要维持的,这也许是拜年的习俗维持下来的根本原因。所以才会有人说礼轻情意重。

在酒桌上,过去喝酒是用小酒杯,现在是用大酒杯;而且过去一桌子人喝一瓶已经觉得很多了,现在一喝就是五六斤。我发现,原因是因为过去我们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形式是多元的,表达的也是淋漓尽致,可以使我们彼此心灵的链接更好,跟亲人的礼仪的互动足够满足我们的心理需要,但是现在我们平时没有,又单一到除了过年彼此没有什么来往,这种单一的结果就是只有在酒桌上才能表达感情,才有机会去说心里话,那么这个时候,酒桌就被赋予了更大的意义,成了一个心理疗愈的媒介和平台,而酒很无辜,胃就更无辜了,他会对心脏抱怨,“你平时不表达真诚,不跟长辈礼尚往来,逢年过节却拼命的让我遭罪!”

通俗的理解,礼是道德的行为,是先有心理的活动才有道德的行为。道德是一种心理判断的结果,有标准才有判断,有判断就有好与坏,就有低与高,就有左与右,那么,他就是有是非曲直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而心理活动不是哦,我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我脑子里面都会这样想,所以说心理活动在先,先有心理活动才有道德判断,所以礼应该说是道德判断之后的道德行为,而道德判断之前是先有心理活动的。如果我的脑子没转,心理没有感觉,那么我是没有判断的。

我们今天社会往往用道德来规范人,而道德首先是要满足心理需要,所以说礼是一个中间阶段,前面是心理活动,后面是心理需要。那么今天社会我们要不要建立一个体系呢?比如人与人之间更讲礼,孩子对父母更加尊敬。社会的呼吁原因是道德滑坡,当你在进行教育的时候首先是有判断的。人首先是失望了才会做出失望的行为,首先是愤怒了才会做出愤怒的行为,首先是冷漠了才会做出冷漠的行为,因此,我们要说,如果要做社会的道德教育,就要做社会的心理教育,加起来就是社会的“大心育”教育,所以我们要用传统的“礼”做双重的教育。

有“礼”走遍天下,我们要做到心安理得才能走遍天下,不然走几步就走不了啦,只有有礼才会使人对你产生愉快的感觉,之后才有利于帮助你向前走的更好,这不就是心理需要吗?所以,作为我们现代人还要不要讲礼,认认真真的去拜年?还是仅仅流于形式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