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韦志中 、卢燕博
春联也叫“对联”、“门对”、“春贴”,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得名。宋代时,贴春联是一种士族习俗,明代以后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写,抒发美好的愿望,成为年俗之一,并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
在我对春节的记忆里,春联也是跟好吃的、新衣服和鞭炮一样,是极具代表性的。而记忆中,我的家里最常张贴的一副春联是“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当中有泰和”,后来等我长大了,才渐渐明白,其实那正是父母的品格和价值观、以及我们家庭文化的体现——母亲的勤劳,父亲的隐忍。在我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家里都没有人,我知道,那是母亲在地里劳作还没有回来。所以那一次,当我在从衡阳到焦作的高铁上,看到一片片的麦田,我突然就想到了母亲,想到了经常有人会问到我的那个问题的答案。
很多人问我:“韦老师,我觉得心理学的路并不好走,为什么你却走的那么快并乐在其中,你不累吗?”最初我的回答是“因为我是一个有创伤的小孩,创伤就是动力,正是这种动力在推动我前进。”后来,创伤没有了,可是我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于是我认为是理想,是强烈的喜欢在前面牵引着我。直到那一天,看到大片的麦田,想到至今仍三、四点就起床找事情做的勤劳的母亲,我突然明白了,我真正动力的来源,是从小父母对我潜移默化的家庭文化的影响,虽然母亲很少用语言告诉我“你要好好学习”,父亲也忙于生计。家庭对一个孩子最大的影响,不在于方法和表面的行为举止、礼仪的说教,而在于价值观。所谓“乐此不疲”,当勤劳成为一种习惯,不但不觉得累,还乐在其中!那么我的动力便是勤奋和喜欢相互的影响吧。
过去的百姓其实没有多少文化和很高的学历,却能够维护一个家庭的文化,每到春节前夕会请人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来写春联,有的选“家和万事兴”;有的选“财源滚滚来”;有的选“福如东海”;有的选“子孙满堂”……春节的时候大家也都会到大街上去走一走,看看别人家写的对联。而现在,我们文化有了,学历有了,经济也飞速发展了,春联却流于一种形式了。有很多公司和单位甚至会把公司的名字编进春联,作为广告,也作为一种福利或礼品发放,孩子们也不会去看春联上写了什么。我们的家庭文化不存在,所以教育问题就来了。很多父母为了调节亲子关系不惜高价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心理学或者家庭治疗,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就想,其实我们平时的氛围和价值观取向,家长的行为要比说的、比方法重要许多。言传重于身教,比如我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我很少跟我的女儿讲“你要做个正直的人,不要欺骗人家,要真诚”,但是她是一个非常真诚的人,因为我是!你有什么样的人格、心理人格,你有什么样理想和追求,怎样看待世界,对待他人,这就是“身”。“身”是流动的,长久以来便成为一种文化氛围,所以他们的关系是递进的,所以我们说,你去告诉孩子做怎么样的人不如你自己做什么样的人,不如你长此以往坚持做这样的人。
于是,我决定2014年的春节,由我自己亲自动手写春联。
我想,是不是可以利用春联这样一个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符号,去做一些事情呢?
比如去学校里做一个《我们家的春联》的家长会。每个人的故事里都有他的家庭价值观和春联,即使没有也可以让他去体验去想我的家庭有怎样的价值观,让他去创作一副春联,明年贴在家里,代表我家里的文化,代表我们家里的价值观,代表我们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希望他未来所走的道路,你的家庭要做什么样的事情等等,家庭好了孩子自然就会好,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文化。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我们平时的价值观,我们家庭的主导价值观,都会影响我们的孩子。我们跟孩子说只要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行,但自己却总是那么急功近利,那就不行了,我们家庭的主导是什么。
中国人都有一种家园情怀,或者说是家国情怀,都有一个心灵的家园梦,我们比较好做工作的就是家庭这个层面。如果你让她建设他的心灵家园,不一定每个人都是心理专家,都是心理咨询师;你说让他去爱国,他觉得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他在经营他的小日子,他的家庭。所以要实现我们的家园梦、家国梦还是要在家庭这个中间环节、这个平台上去做工作,当这个层面建设好了,他就可以向上辐射家国情怀,向下辐射一个人的心灵家园的情怀,这个平台建设好,上面下面都能辐射好。
这样的家长会还可以延伸到社区、村子、企业、单位,让所有的成员为自己的家庭创作一幅对联,这幅对联代表你们家庭的价值观和期望,他不光可以在年初一的时候贴,也可以写在自己家的客厅,长期挂在那里,就变成过去我们所说的“家训、祖训”,就像客家人的“勤劳,团结,不与别人为敌,善待他人”等等,他会告诉只有你勤勤恳恳,只有你善善良良和和气气的,你的子孙才可能有福报,才可能有好的发展。我们可不可以建设新时期的家训呢?
2014年2月4日是农历初五,俗称破五,正好今年的立春也是在这一天。这一天的新闻联播中的街头采访题目是有关家风的话题,这个和我所分享的春联与家庭文化的话题正好吻合。这种不谋而合的背后,充分反映了2014年的中国社会追求的方向,是家庭文化与个人心理幸福的关系,是个人幸福和中国梦的关系。当我们运用传统文化符号,优化现代幸福生活的时候,每个人的家园情怀就从小家变到大家,从家庭到社区这样连接,最后自然就能爱国家,爱这个社会了,我觉得这就是整个的一个社会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