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掌控你的人生——破解生命的四大魔咒》摘记有感
(2013-02-16 20:13:30)
标签:
心理小说杂谈 |
分类: 心理小说 |
12年12月22日:
匆匆地读完了韦志中老师的《谁在掌控你的人生——破解生命的四大魔咒》,说太深的理解没有,因为参加过韦老师的讲座和《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工作坊》,所以感受最深的是内在小孩。我想,这或许也是此书的重点之一吧!
这本书的由来。无意中,“积极心理学”的讲座哦吸引了我的眼球。参加了此次讲座的我,之前是不认识韦志中老师的,但由于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有着一定的兴趣,所以我成为众多观众之一。讲座上,老师的讲话方式,很是吸引我,对于一个心理学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一次讲座,韦老师赠送了几本书,我因错过第一次分享的机会,故第二次毫不犹豫地冲上讲台要了书。可惜当场未能让老师签名。讲座上宣传了《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工作坊》,我衡权利弊,最终报名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工作坊,才能得到韦老师的亲笔签名。
言归正传,发现自从上了大学,有了微博,读全书的时间少了,思维不全了,所以,必须再读第二遍。
该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患者”和咨询师的故事,之所以“患者”加双引号,是因为我不清楚患者的定义如何。其中,看到了韦老师的影子,准确来说,是韦老师将咨询技术融合在小说的情节里头。之所以用小说的形式,而且行文之间也用了很多通俗的比喻生动地展现心理学知识,我想,这也是“让更多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的一种体现吧!
“像大人的理性的个性,像小孩的感性的情绪。”这两者是相对的,然而,当情绪来临时,一味抑制它,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安宁。受抑制的情绪像炸药般压进炸药包里,积累到一定程度,它们会集体爆发。所以,面对情绪,选择柔和一点的方式表达,沟通,胜于用理性去压抑它。在社会上,难免被一些条条框框受制约,冲动固然不好,但是过分抑制自己的情绪,最终,伤感到的,还是自己。
12年12月27日: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接受一个人,通常是因为一种投射,极有可能在对方身上,体现自己的某一样品质,而这种品质,是自己不能接受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接受他人,也就等于不接受自己。谈到内在小孩,我也会在内心深处思考,我的内在小孩,是怎样的呢?至今,我觉得自己内心最大的缺陷,或者不要说得那么严重,就说缺点,就不够自信。做人做事,甚至在跳舞,都表现出这个特点,特别是跟一些权威的人,例如前辈、父母、老师、领导接触,我都会过于敬重而显得太约束。这不禁让我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可是,我印象里的生活都是如此美好?
12年12月29日:
自我接纳不仅是接纳自己,还要接纳与自己相关的人,比如自己的父母亲,理解是接纳的基础,而了解是理解的基础。长年来,有些话题不敢跟父母亲坦白,是否练第一步了解都没有做到呢?为何自己面对学校的同学,朋友可以侃侃而谈,而父母却不行呢?并不是说自己不接纳父母,只是有些观点,不说出来,又怎么得到父母的支持呢?
解决别人的痛苦的过程,是抢夺他的财富,这一观点对心理治疗师来讲,确实是值得探讨议论的。对于我这个认为自己乐意并经常帮助他人的人来讲,也是一种警告。并不是何时何地都适宜去帮助别人,如果帮得了别人一时,反而害了别人那倒不如不帮。延伸出来的,懂得说不,也是一种处事态度,似乎从小就被教育凡事多为他人着想,至今,已成为一种习惯了。如果违背自己内心的初衷和想法一味去讨好别人,将会迷失自己的人格和特点。
生活处处是镜子,别人也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有些时候,别人的某些行为自己看不惯,然而,仔细一想,这样的行为自己是不是也常做?换个角度想想,别人是否也是一直看不惯自己的某些行为?
人生就像一个旅程,在这个旅程中,你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完全是取决于你的心态。其中,许久之前就有意识到心态的重要性,只是还未能将其良好的影响和作用发挥出来。感到对我最明显的作用是更快进入睡眠,很少有失眠的情况发生。如何利用它更好地服务自己的生活和精神,真值得深究。
作者:林史鹏(新浪微薄:http://weibo.com/artwoody)
谁在掌控你的人生
我在掌控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