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事件后续距离产生美
(2012-05-10 17:09:18)
标签:
张杰粉丝杂谈 |
分类: 新闻点评 |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周桐如
这很正常
前“星星(张杰粉丝昵称)”曾发帖详细叙述捐款始末:称张杰与前经纪公司官司败诉,表示自己没钱支付解约金和赔偿款项,谢娜也称钱被股票套牢。为此,先后两次,粉丝共筹集145万,其中第二次捐款105万是“星星”高层获张杰默许后,通过百度贴吧8天筹集。并有网友表示,当时星星中有未成年人甚至捐出早饭钱。一时间,偶像明星是否应当接受粉丝捐款成为讨论话题,多数网友认为张杰此举不地道。虽有圈内人认为,出于救急可理解,但张杰在捐款后未兑现免费演唱会的承诺,确实不慎重、欠妥当,因作为公众人物,需谨言慎行,说出口的承诺一定要兑现。
谭飞(娱评人):粉丝帮偶像募捐在全世界都有,很正常。那个时候张杰没有钱,接受捐款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如果承诺给粉丝的承诺没有兑现,确实不太妥,而且他的公关活动做得比较晚,这事应该是自己主动做,而不应该是被曝光后才做。现在内地整个娱乐圈其实都比较浮躁,大家都是只重说不重做,但这个社会应该有契约精神,做事不能仅凭着热情,还是要有规章制度。明星要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公众人物,有公众意识和公众责任感,一言一行要谨慎周到,对待自己的承诺更慎重。粉丝是你的上帝、是你的衣食父母,但你也要回馈他们,不能只索取,曾经给过的承诺,就要兑现。另外,作为一个偶像明星,和粉丝之间还应该有一种距离感,如果距离太近,有些事处理起来就很麻烦,保持一个健康的距离,很多事才会更健康。
心理距离
满头官司的张杰,做客天涯访谈,并以邮件形式代替在线访谈,两小时回答14个问题,对捐款一事仅重申前日声明和承诺举办一场免费演唱会。对此,网友相当不满,认为其避重就轻,对免费演唱会,甚至有网友认为,省下早餐钱捐款的粉丝早已心寒,还会去听他的歌吗?发展至此,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韦志中研究员分析,作为偶像明星本人有责任,粉丝也需反省,双方相处时应保持健康距离。
韦志中(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粉丝甘愿为偶像做一些事情,这是很正常的心理,每一个人心中都会建构一个理想的自我,在本身不完美的情况下,就会在社会中找一个贴近理想自我的人,而公众人物和明星也有意向打造成一个理想自我的模板,这样就一拍即合。当我们的理想自我、我们的偶像出现问题时,我们去帮他,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内心中一个完美自我,在帮助自己。当初粉丝花钱也不是想要偶像去报答粉丝,但肯定也会有期待,既然明星做出承诺,就应该去兑现。因为你是粉丝心中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不允许撒谎的,如果你撒谎了,就等于在践踏粉丝心中的理想自我。不过,我觉得粉丝与偶像之间还是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距离,很多事情不要有太多的交叉,不该粉丝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做,比如经济纠葛或者情感纠葛。偶像就是纯偶像,粉丝就是纯粉丝,应该是很单纯的关系。
无法追回
此事喧扰多日,虽涉及资金达百万,网友也义愤填膺,但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军分析,此事未涉及法律层面,仍集中在道德上。对于粉丝捐赠款项,张杰可以自由支配,但做什么事情,全看其道德水准是否高尚。而粉丝如果想要追回捐款,从法律层面来说不太可能,除非证明在募捐事件中,张杰有欺诈行为。
付军(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律师):粉丝捐款的目的是帮助其与前经纪公司解约,但这笔钱既然赠予交付了张杰,那么他可以自由支配。他可以用这些钱做义演或成立一个基金会,也可以自己花掉,主要受道德约束。但如果募款事件是张杰与前经纪公司合谋,虚构了一个要解约、但拿不出解约金的事实,并主动提供了账号,骗取大家的同情和帮助,那就属于诈骗行为,整件事也就会上升到法律层面。对于已捐款,粉丝也不太可能追回,赠予以交付而生效,除非有证据证明张杰有欺诈募款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