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成长故事 |
寻找教育的诺亚方舟
文:吴虹(南京第24中学)
《2012》不是新电影了,但是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把它与这几年太多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不过,电影最终,人类并没有毁灭,那艘巨大的诺亚方舟承载着人类的希望又迎来了新的曙光。
地震、大爆炸、泥石流、矿难……似乎所有的灾难都聚集在这几年,无辜的人们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价。家园被毁灭还能再建,心灵被毁呢?
忽然间联想到,今天的教育潜在的危机,不断警醒着那些尚有一点良知的教育者们,拯救教育的诺亚方舟在哪里?中国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不用在赘述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我们不是评论家,不需要抨击,只需要行动,只需要改变!虽然力量渺小,但只要有足够的人群,我们也能建造属于自己的诺亚方舟!
8月17日,在开学前忙碌的日程安排中,挤出四天时间,赶到成都,参与心理学家韦志中老师组织的体验式团队教育模式丛书编写研讨。
提起韦志中先生,与他的三次见面,或许对他、对我、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年前,因为工作中遇到难题,无助中上网搜索,看到韦志中先生的一篇心理专业文章,如获至宝,一路搜索,终于联系上韦老师本人,电话交流了一个多小时,十分感动他这样一个忙碌的人,能对网上一个找上门来的求助者如此细心,令人感动。
在韦老师电话中,得知山东即将有个心理培训,我立刻带着几个老师在去年7月,慕名来到济南,第一次走进本会团体,第一次与一群陌生人一起,没有距离,没有陌生感,有的只是一种力量,有的只是感动,第一次发现沟通竟能有如此的力量,没有说教,没有报告,一切那么自然,你的心灵竟能这样被感动,竟这样被触动……那一次,我写下了《相逢何必曾相识》。
第二次见面,在今年6月,我力邀韦老师南京讲学,并把学员范围扩大到南京市其他初中学校,《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普通教师群体。如果说在济南是与一群致力于心理工作的发烧友们在一起,南京之行则显得波澜不惊。一群毫无心理教育经验与基础,素不相识的普通教师,在四天的心路历程中,发生了太多的体验和故事,也正因为这次尝试,促成了我与韦老师的第三次见面。
8月17日,从成都机场出来,还不知道自己去哪里与韦老师见面。原来他们正在换旅馆,忙着找地方呢!
晚餐时分,到达成都东南郊区红砂村度假村,这是一个农民自己打理的度假村,全村有上百家小旅店,吃住玩一条龙,环境清静,价格不贵,注重生活品质的成都人结伴来这里消闲打麻将,每家店面不论院子的大小,都摆满了麻将桌!麻将,也是成都的名片。
相信,我们是这个度假村里最特别的客人,不打麻将,打书稿!
原以为是来参加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案例撰写,可来了之后才知道韦老师要先写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架!我哪里懂啊?!心里直发毛,觉得挺对不起老师,这么相信我,这么大老远赶来,压根我帮不上忙……
韦老师做事不拖拉,到底是心理专家,你有什么秘密也瞒不住他,相信他一定知道你在想什么……哈哈,既来之,则做之,哪怕是学习,也是有收获的!
我和同行的雪梅、文丽开玩笑说:我们不是来写书的,我们是来听说书的!
四天研讨结束,体验式团队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架基本成型,韦老师已经很疲惫了!一个人不停的说四天、思考四天,这不是我等这些常人能做到的,没有深厚的积淀、没有多年的实践、没有长期的思考,就没有体验式模式的理论体系出炉!虽然没有能帮上老师什么忙,但我们一行6人见证了这一重要事件的过程,分享了主动探究过程的喜悦!
三次见面,三次提升。
第一次:领略了体验式团体教育的魅力
第二次:将这一模式介绍给更多南京的教师,让教育与心育真正融为一体
第三次: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真正去探索这一模式背后的科学依据,让我们走到更远更坚定!
其实,这三次也对我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济南,我知道了助人者先自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以教育学生为生,然而我们中间有多少不健全的人格特质和不健康的教育方法正在有意和无意间的伤害着学生;
在南京,我知道了老师需要成长,他们貌似自信独立的个性下面深藏着的是对心灵成长的深深渴望,与学生一同成长在这里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活动,一次次深刻的体验,一段段精彩的呈现……
在成都,我知道了教育的根基在哪里!就是阅读教育经典,对大师对话,与智慧对话。
忽然间,那些曾经晦涩难懂枯燥的教育理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原来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当我再次拿起它们,竟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韦老师让我在体验中,终于主动发现了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体验式的魅力。
三次会面,三次都是非官方行为,三次都有真切的感受与体会,相信这一切必将对我的教育理想、对我们学校的教育实践、对更多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忽然间,仿佛看到那首诺亚方舟正在向我们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