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理学健康 |
分类: 成长故事 |
参加本会团体心理咨询课程感受分享
感谢这次成长之旅
文:芷毓田园
参加韦老师的本会团体,既是一种偶遇,也是幸运,从朋友瑞云那里获得的一次短短体验,刺激了我分离的苦痛,期盼好久的课程终于来到了。
然而,从韦老师的团队中学习回来已经有几个月了,却迟迟不想动笔写作,原因是里面有好多的无奈和伤痛。就好像又经历一个四十年,那些失忆的苦,忘却的泪,再一次显化在我的生命中,让我难堪,让我痛苦。所幸的是,在整个课程的最后一天,让我明白,我有爱,我有真爱和大爱。这些感受发酵了三个多月,在第二期团队到来之际,再来回悟这短短五天的团队成长之路!
第一天:成长
上午:我的贵人
面对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我真诚的看个围成圈的每一个伙伴,要找一个自己最信任的人,自己感到最安全得人。环视一周,我看到一个面相俊俏的男士,想过去拉住他的衣角,但是,感到他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况且他的面容冷峻,并不安全,也不能信任,
下午:我要走了
下午,做了几个心理游戏,每一个都那么自然,我也倾情投入,以至于到“我要走了”这个活动开始时,我竟忘了曾经的伤痛,又一次全身心的进入情景。
伙伴在前面,一声又一声“我要走了,我要走了,我要走了”揪动着我的心,恍惚中,好像妈妈一次又一次离开我,义无反顾,从来没有在乎过那个襁褓中的婴儿,那么渴盼妈妈温暖的怀抱,那么盼望和妈妈待在一起,妈妈从来就不曾知道那个小小的婴儿,竟然有感觉,有渴盼。止不住的眼泪从痛楚的心理流出来,委屈的我,无助的我,无望的我,撕心裂肺的哭喊,“你别走!你别走!你别走!”一声声哭喊,并没有阻挡“妈妈”离去的脚步,她毅然决然的离开我,做她想做的事,只留下自责的我,伤心地我。情绪激动地我,哭倒在场边,伙伴不能支撑,逃离了现场,换上的“妈妈”把我揽在怀抱里,触动了我那更加敏感委屈的心,好渴望妈妈的怀抱,好渴望妈妈的拥抱,失控的情绪,让我嚎啕大哭,就如一个失爱的孩子,委屈的哭诉。(渐渐长大的我,开始知道妈妈为生计忙碌,乖巧的小我从来不让妈妈操心,尽量做好我能做的,或者我不能做的,也逞强做,只有我生病时,我会得到妈妈的关心,于是,十八岁以前常常生奇奇怪怪的病,甚至病到了25岁)
当角色转换,我成了那个要走的,要离开孩子,做更有意义事情的“妈妈”,完全不在乎身后那孩子的呼唤,身后的喊叫,没有任何吸引力,感觉那些哭喊是不重要的,重要的事在前方。
一天下来,我被选为成长之星。带着一身的轻松和喜悦我开始了第二天的课程。
第二天:学习
自从接触了心理学,就好像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学了意象对话治疗、绘画艺术治疗、学校团队辅导技术、心理剧团队治疗等等,每一次学习都有大的收获。如何将这些分割的技术整合并高效的运用,,成为我的一个心愿,这第二天课程,正好满足了我的需要。
在这里我知道,本会团体分为
1、教育和预防团体,也可以说是体验式心理教育模式;这种团体可以是大团队,结构式,导师时而在前,团队的人数可以根据导师的能力和团体目标而定。这种形式最适合学校的学生使用。也是这第一期课程最主要的形式,间或有老师的理论讲解和处理学员成长。
2、第二种形式是咨询与成长为主:表达性团体艺术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成员会在不知不觉中利用艺术的形式修复成长中的伤痛,也可以用工作坊的形式来做。这时,导师时而在左右多一些。
3、小组治疗和危机干预团体:这是小组治疗模式
这样的团体,以小规模、非结构式、导师时而在后。
在韦老师讲解的过程中,我对方案设计感悟特深,尤其是我的课题《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老师在关于设计理念是讲到: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有温暖的家庭,我们努力建设幸福的生活,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为了建设我们的城市,他们离开家园,抛下自己的妻儿,他们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缺失了完整家庭的爱,这样的孩子,如果也可能会累积一些消极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好的教育和爱护,这些消极的情绪就可能会变成不定时炸弹,随时给他们身边的人带来危险和危害。那么,就从我们开始,关心爱护这些留守儿童吧!(我已经忘了老师的原话了,简单记之)下面老师从团队方案的设计
理念、目标、项目、场地、时间、人员筛选、评估办法、可操作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详细做了讲解。尤其是,团队理念,即,为什么做团队、用什么理论、社会意义如何、如何开展等等,关于这些知识的了解正是我这一天收获最大的。
这一天,我们还做了一些心理游戏,收获比较大的是内外圈技术。
利用“站队技术”老师将我们面临的问题分别分为“自我成长、关系问题、情绪问题”,我一直在关系里纠葛着,但是我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知道,我其实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自我成长。但是,就在下一个环节“我需要你”中,鉴于第一天的自我开放,小组成员最后确定我为“需要帮助的人”。我进入内圈成为一个被咨询者。但是内心里觉得“我经过了那么多的成长,其实也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当咨询师到来时,我带着一种拷问的心态来做咨询者,三个咨询师到来,都没有给我更大的帮助,也可以说,这时我拒绝成长和帮助了,心智进入理性层面,带着批判和遗憾结束了第二天课程。
第三天、第四天:呈现(被排斥和不被接纳问题)
这两天,现在留下的就是“伤痛”的记忆了,也就是再一次活生生的将我最害怕的,最不愿意经历的事情呈现在我的面前,那就是,一次次被抛弃、被排斥。
有个心理活动是“噢,原来你也在这里”,活动的名字借用了,歌曲《原来你也在这里》,现在这支歌已经成为我的最爱,老师要求,每个人将自己认为最大的富翁,或自己认为最智慧的人,指出来,只有当两个人同时指向对方时,才算成功。这一个环节,我们剩下的三个人互相指向对方,成了好朋友。
在后边的小组组合中,我作为代表出来,一次次出来,一次次失败,只好孤零零的等待在那里,当时的窘迫不堪回首。即使老师做了调整和缓和,内心的孤独和苦涩一直陪着我,这种丢人现眼的感觉,在第四天回家的路上达到了顶点,甚至很后悔来参加这个课程,不想参加最后一天的课了,太痛苦了,四十岁的人了,再经历这样的场面多丢人呀,然而回到家,还是要高高兴兴的,因为一向我都是最喜欢参加心理活动的。(但我现在知道,那是我内心呼唤的结果。)
第五天:感恩,大爱无疆
第四天的情绪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天的上午,我仍然在活动中,被动选择“孤独”,酸涩的心在坚持着。内心那个不被喜欢的小孩在挣扎着。
下午,老师开始排列,那张带着关爱的人的纸条。开始发挥神奇的作用。第一级爱的队伍在排列,直到在一个走掉的成员那里断开。第二级爱的团队再排列,直到在另一个逃掉的队友那里断开。
突然,我听到了我的名字,那是在一个我从来不在意的伙伴那里的,他用关切的目光看着我,向我伸出了他的手,我高兴地坐在了他的身边,然后,我读出下一个名字,当我关心的人在我身边坐下的时候,我内心的神圣感涌上来,感觉自己前后都有人,有爱我的,也有我爱的,这时,我爱的与爱我的,他们也连在了一起。
关爱我的人深切看着我说:“你的一切,我都在看着!”一股暖流,从心底升上来,眼泪又悄悄地流下,原来,我一直都有人爱。
噢,原来是这样!
背对着那个长长地爱的团队,他们爱我,我并不知道,我原来并不知道!
这一刻,我知道,我爱着,也被爱着!
在缓慢悠长的音乐声中,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心声,哭泣声此起彼伏。
那张曾经陌生又英俊的脸庞,已经成了朋友,他的一声“我长大了,我爱你们!”再一次勾起了对父亲的爱、对家族的认可和归宿。是的,我也爱你们!泪水再次喷薄而出。
培训归来,活动一个接一个,未能及时记录反思,憋到今天,终于一吐为快。
从此,每一次在网络上看到韦老师,都好像见到了亲人。
韦老师清澈无私的心灵,映照着我,指引着我,走向成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感谢这次成长之旅
2010年7月15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