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被“绑架”了
(2009-10-26 19:15:15)
标签:
世界和平坏孩子诺贝尔和平奖奥巴马美国文化 |
分类: 新闻点评 |
文:韦志中
这一届的诺贝尔和平奖由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得,消息公布之后,各界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奥巴马上任不过是短期之内的事情,他个人在世界和平这项事业上还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他对世界的和平还没有提出什么具体到位的措施,甚至没有从伊拉克撤军,颁奖给他,不过是评选委员会向美国示好。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心理现象,也就是说,当我们要去奖励某一个人的时候,会先去关注他的成绩,也就是说奖励更多是建立在个人成绩上面的。当个人的成绩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获取某项奖励。而在他还没有具体的绩效之时,给予奖励是不恰当的。
这里就引申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对一个人来说,我们是应该先给予支持呢,还是确定成绩再肯定他?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假设现在有两把椅子,上面分别写着“好孩子”和“坏孩子”。然后,让一个坏孩子坐在写着“好孩子”字样的椅子上,并且告诉他“你是一个好孩子”。接下来我们会发现一个可喜的转变,那就是这个坏孩子变好了。相反的,如果我们把一个好孩子放在一个写着“坏孩子”的椅子上,并且告诉他“你是一个坏孩子”的时候,他极有可能从一个好孩子变成一个坏孩子。这个举例就用来说明,一个人会认同社会给他的肯定,并做出相应的行为。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把这一次的颁奖看作是评奖委员会用了一个哄小孩的方法,并且把这个哄小孩的游戏嫁接到一个世界人们都关注的奖项上,并且同时跟一个世界大国的首脑进行嫁接,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决定,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决定。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通常和他所处的环境相关,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会有暗示作用。两年前,有个朋友对我提起,他在北京旅游期间,曾在圆明园遗址的石头上看到一些游客的题词。那些词句往往都写的慷慨激昂,充满了爱国情操。同时,在北京某个大学的厕所门上,他看到的写的却都是一些颓废的,无病呻吟的文字。
圆明园遗址是历史的文物,在石头上写字固然是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些人完全没有要保护国家文化的意识,因此可以推断,在石头上题字的人素质方面可能有待提高。但就是这些素质有待提高的人,却写出了一些慷慨激昂的文字,而那些我们认为是国家栋梁,祖国希望的有识青年,抒发的却是自己颓废的心情。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环境对个人的行为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圆明园遗址这个环境激发了游客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心,同理在厕所这种阴暗潮湿的环境里,也只能写出一些晦暗的,颓废的文字。也就是说,环境对写字的人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如此看来,这次评奖委员会给奥巴马颁发诺贝尔和平奖,其实是等于给奥巴马做了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而这个心理暗示的威力是相当强大的。这就等于是让他坐上“好孩子”的位置,说难听一点就是将他绑架到了“好孩子”的位置上。那么,他以前就算没有把世界和平放在首位考虑,他以后都极有可能把致力维持世界和平当做是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
也就是说,虽然奥巴马现在尚未做出一些有利于世界和平的举措,但是,当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之后,他势必会更加关注世界和平这个问题,更加关注美国和世界和平事业的联系,衡量美国应该在世界和平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美国现在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美国的总统能够世界和平起到带头作用,做出一些实质性的举动的时候,这产生的效应是巨大的。
德国的总理默克尔就认为,这是对奥巴马和世界的一个鼓舞,是要大家为世界和平努力,多做贡献,这个评价很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实际上也是要告诉奥巴马这样的领袖实际上是可以多做一些更有利于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的一些事情。
另外,此次的颁奖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政治事件,但实际上,这也代表了西方国家文化上的转变。也就是说,现在的西方人已经知道用一种更加宽容、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去处理事务,思考问题。他们舍去了过去看个人成绩给予奖励的方式,换了一种的方式。在别人还没有做出成绩之前,先肯定他的能力。这与他们过去的文化是不想吻合的,却与东方儒家主张“仁”“和”的文化不谋而合。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这次的转变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运用强硬的方式开建设世界已经不那么适用了,而转而吸收东方儒家思想,使用更为宽宏,仁和的方式来处理事务。
广州韦志中心理咨询中心
电话:020-34076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