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汶川心理援助心理援助志愿者危机干预妈妈杂谈 |
|
||||
5月18日凌晨2点,“成都晚报慰孤心理专家团”第二批心理专家团抵达成都,与首批心理专家成功“会师”,一刻也未停留,“灾后心理救援”工作就撒网式地向本市接收站、医院等地全面铺开。昨日,记者随3位心理专家由成华区外地灾民接收站奔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亲眼目睹了灾区患儿与专家以至于陌生人之间感人的一幕幕……
伤痕发黑的半张脸,畏缩在父亲的怀里,孩子的左脚脚掌已经没了,裹着厚厚的纱布…….一进入市二医院外科大楼10楼病房,眼前的一幕让专家们很是揪心。5号病床上4岁多的小男孩鹏鹏,15日从映秀镇被转移过来就一直哭闹。从西藏远道而来的心理咨询师贾红云有着丰富的经验,稍作观察后她立刻作出判断,鹏鹏属于灾后急需心理辅导者,在心理上遭受惊吓的同时,身体重创使得他严重缺乏安全感。贾红云慢慢地拉起孩子的手,轻轻地抚摩,并告诉鹏鹏爸爸,“时时抚摩孩子的手,尽可能地接触孩子的皮肤,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孩子由于疼痛哭闹也是很正常的,尽量让他不要压抑,哭哭反而会使得孩子心理有所缓解。” 二、转机 “疼……疼……”手术后的剧痛时刻困绕着小鹏鹏,“要疏导孩子的灾后恐惧心理,缓解孩子身体上的疼痛是关键”,3位心理专家当即一致决定采用“转移法”。同房的大妈也纷纷加入“抚慰行动”,熟鸡蛋、小玩具等都成了他们转移孩子注意力、减轻孩子疼痛的“法宝”。然而,这些统统不管用。心理专家们有点一筹莫展,“孩子是想妈妈,这几天一直嘟囔着要打电话回家,”尹树刚的一句话提醒了专家们。来自河南新乡的心理咨询师孙济艳提议 精灵的鹏鹏已经拿起手机,耳朵贴着手机,希望另一端传来母亲的声音。孙济艳一手用鹏鹏手里的手机拨通了自己的号码,一手抓着记者冲向病房外,“鹏鹏,是妈妈,妈妈可想你了,你想妈妈吗?”“鹏鹏好勇敢哦,和爸爸一起什么都不怕”……记者在专家的指引下,在一墙之隔假扮起了鹏鹏的妈妈,也是头一回当“妈妈”。 三、欣慰 来自深圳的心理咨询志愿者冉然说: 四、惊讶 另外,专家们还与二医院外科大楼12楼23床的陈斌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使他们意外的是,18岁的陈斌表现相当好。他从映秀漩口中学的废墟中死里逃生,所幸只受了点轻伤,现在正努力地寻找亲人和帮助别人寻找亲人。当专家与他交谈,试图对他实行心理疏导时,男孩竟然说:“人生的经历会不断地使我们成熟,我们也会越来越胆大。”他还说:“等我以后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后,我一定要把地震中感人的故事讲给我儿子听。”心理专家很欣慰:“能开出这种玩笑的孩子,显然心理上已经渡过了灾后的恐慌和阴暗,18岁孩子的心理机制比较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