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4bc0e7cft7beabe52672f&690
我这所以把这两个上下相错两千年,东西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人物拉到一起,不是为了关公战秦琼,实在是这两位哲人在对人的看法上有非常一致的看法。
孟子(约前372~前289)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因为性善,所以人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他认为,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子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那种境界。
何况,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他在这里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在那个时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这个思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
罗杰斯(C.R.Rogers,1902—1987),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博士、教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罗杰斯的求助者中心疗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的。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性本善,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且人都具有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力,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处在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人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从一开始,罗杰斯就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坚持把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
这样一比较,就看出了两者的一致之处:他们都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主张性善论。
就我的社会实践来看,在此时此地,我不太敢认同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太敢认同罗杰斯的“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观点。我虽不太认同――这就说明我是基本认同的――但我却非常希望事实是这样,哪怕仅仅是哲学意义上。
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孟子活在罗杰斯那个时代,又不幸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那孟子和罗杰斯是可以成为同路人的。两个人是很可以互相支持,在一起经常喝一喝咖啡的。
更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咨询方法,都是重“道”而不重“术”的。他们的心理咨询要想成功,一要咨询师修养很高,二要求助者也有很高的修养和悟性。
这在今天的这个地方,恐怕很难实现。
来华强
2013.2.2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