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崞地的汤水面食之一___金裹银

(2015-12-20 22:39:47)
标签:

地域文化

饮食

文学/原创

    崞地的汤水面食

http://s4/mw690/001o0rWOzy6XVBFuc3pc3&690
草稿,暂谢绝转载!

晋人素喜面食,这和地域有关,和水土有关。风沙大,冬季寒冷,因此渴望汤水的滋润。在我们崞地,你打问打问,很少有人不爱吃那酸咸辣汤的各色汤面。干燥的冬日,坐上热炕头;或者在溽热的夏天,蹲在碾盘边,汤汤水水的一大碗呼噜呼噜吃将下去,顿觉人生幸福,天地圆满。

 ()金裹银

金裹银,名字叫得好听,富丽堂皇的,好像有金玉之声,实则就是一种包皮面条,粗粮细作的寒素小吃,在崞地民间流传久远。有白面包高粱面的、有白面包玉米面的,上乘的是白面包荞面,有种荞麦特殊的香味在里面。

电脑上百度了一下 “金裹银”,叫此名的吃食有老北京的白面、玉米两面卷儿,有四川人用玉米面裹着大米蒸煮的米饭,还有扬州的鸡蛋裹白米蛋炒饭。作为包皮面条的金裹银,别处还真没有。看来,金裹银,确实是会持家、爱面子的崞地人独创。

世上的穷地方多着呢,但像家乡人这样节俭、爱面子的不多。崞县从西汉就已置县,遥遥两千年,虽处边塞游牧民族边缘地带,但毕竟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自给自足,节俭保守,储粮备荒,安居乐业的观念浸透日深,过日子精打细算讲究细水长流。因此,在一个地道的崞地人身上,你很少能看到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气概。

影视片里经常有这样的情节:乡下人家,待客厚道,有客临门,院子里抓一只鸡宰掉炖之。在我们崞地,没有这样的习惯,顶多给你炒盘鸡蛋,断不会连鸡给你宰掉吃了。乡下人的鸡多金贵呀,那是家里的酱罐子、被面子,是孩子们的学费,怎么说宰就能宰掉呢。但是,东北人会,西北人会,晋北的西八县人也会。听人说,在内蒙,家里仅剩的一只羊也会宰了给客人端上桌,不仅给羊肉吃,男主人还会把热被窝和女人让出来,自己去住羊圈,真伪不得而知。这么一比较,是不是显得我们崞地人吝啬、不厚道?其实可以理解,每个地方民众的心理、生活习俗形成,都带有自然地理因素和深刻的历史背景,黄土深厚,祖祖代代生活在此,只觉得日月恒久,子孙延绵,因此一切从长计议。而游牧民族,马背为家,四处漂泊,就会形成口欲第一、眼前享受的心理习惯。

     尤其是我们崞地的女人,俭省节约上升到了德行的首位。一个女人,丑不怕,性子火爆也不怕,最怕的是不会持家,大手大脚像漏米的筛子,遭婆家嫌弃,被世人耻笑。家乡有句俗话:兴嘴吃倒泰山!穷光景,全凭女人的一双巧手来把持。见过西八县女人一次把5斤羊肉炖上吃了,崞地女人3斤猪肉就能过个好年,饺子馅有了,烧猪肉有了,炖肉、丸子也有了。小时候,我没有吃过烙饼,没吃过麻花,家家户户的女人都是只会蒸不会炸,其实是怕费油。后来看报纸上讲诸如淘米水洗菜、洗衣服水冲厕所的生活窍门,直想笑,这不就是洗锅水拌猪面、剩饭喂鸡吗?我们崞地女娃打小就从母亲那里传承为习惯了。

节俭不是生活敷衍潦草,相反,我们崞地人,日子过得很讲究,活得很尊严,这也是有历史渊源的。遥想当年的崞县小城,商市繁荣、庙宇林立,雄浑威严的文庙建筑群坐落其间,儒家的斯文之气浸染久远。崞地人再穷出门也会从头到脚穿戴整齐,人情礼数周到,即便是平常,也极少有衣衫褴褛者。亲戚家办事宴,尤其是婚宴,必得提前些时日告知,好为赴宴的人留下充足的置办穿戴的时间,若临时告知是非常失礼节的行为,人家撒礼不去也不能怪怨。我婆家是晋西北五寨的,日子再苦,过年必定要杀猪宰羊,一斤也不卖,全留自家吃,年三十晚上熬猪头肉,一人好几碗。我们崞地人,杀一头年猪,只留下头蹄下水过年,其余的全卖了钱,置办家什、扯衣服,多数会存起来,垒墙垫根基,盖房娶媳妇。不知底的外地人看了崞地人的家居排场以为有多么富庶,其实只有崞地人自己心里明白,那白灰勾缝的青砖院墙,全是一点一点从牙缝里打省出来的。婆婆说,你们崞县人就是爱看好看,下地干活都穿着新衫衫呢。我在心里却说,光景全叫你吃了,怪不得我结婚啥也置办不起。

当然,这都是早年间的事情了,如今日子丰裕,崞地人不再勒紧裤带扎住嘴的苛刻自己,内蒙人、西八县人也开始讲究房舍、穿戴。一切传统的东西都在时代的奔跑中消解,地域的特色已不甚鲜明。但是积年成习,人骨子里的东西依然还在,它成为一种基因潜行在崞地人的血管里。

兜转半天,说的是崞地人的节俭爱面子。我想,崞地的金裹银便是此种文化的产物。

白面奇缺,饭食还要做得好看。早些年,崞地人家管待下乡干部或者亲戚朋友,常常吃金裹银包皮面。见过母亲和一小团白面,再和一大坨杂面,一般是高粱面搅榆皮面,用白面团包了杂面,在面板上擀开,白面里的杂面若隐若现,切成面条红白相间。煮出后搁了调和,真是又好看又美味。只是做包皮面很要技巧的,白面少,杂面多,包的不好,或者擀面时发力不均匀,里面的杂面就露出来了,煮出来的面条不筋道,面汤糊。后来白面不紧缺了,我母亲就很少再做过这种费时费力的包皮面。

但崞县城的饭铺里如今还有金裹银,里面不包别的杂面,只包荞面,面条出来配清汤,淋碰鼻酸的本地醋,撒上碧绿的芫荽,味道真不错!说起来崞地的荞面河捞也不赖,但似乎是邻县定襄的更正宗。金裹银除了配汤水吃也炒着吃,锅里捞出,过清水,加绿豆芽炒,那股淡淡的石灰香还在。

只是,现在饭铺里也嫌擀包皮面麻烦,改为刀削面。白面、荞面各一半,各自和好,再揉到一起变成红白相间的面团,大师傅右手持刀,左臂弯里架面团,这面团不能太软,得硬,刀面锋利,面片儿灰麻雀一样扑簌簌落下,捞上来,刀棱清晰。不知为什么,金裹银传到原平城,人们又叫刀砍五花面,这名字听起来有股草莽之气,想必是那削面的刀钝了,或者是面团越来越硬,面案师傅需要花费一番力气来砍。

舌尖上的记忆,会被人萦萦追怀一生。现在依然是,进崞县城下馆子,酒过三巡,服务员问点啥主食,食客应答:来碗金裹银。端上来,面硬蹶蹶的,熟客不由得朝着娇俏的老板娘笑骂:面僵得像你娘的脚后跟片!但隔段时间进城往小饭馆里一坐,依然嚷嚷着:来碗金裹银!

嘿,嘴贱嘞,自嘲一句。味觉喜好如此顽固,做了多半辈子崞地人,绵也罢,僵也罢,宿命一般,你已经离不了这一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