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标签:
陆羽浮梁膳夫经手录唐代茶叶生产休闲 |
分类: 茶•创意 |
唐代茶叶产地
陆羽《茶经》中第一次较多地列举了我国产茶的一些州县。其“八之出”中载有八个产茶区,一个郡,四十二个州。
山南
峡州(襄州、荆州、衡州,金州,梁州);
淮南
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黄州;
浙西
湖州,常州,杭州,睦州,歙州,润州,苏州;
剑南
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眉州,汉州;
浙东
越州,明州,婺州,台州;
黔中
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江南
鄂州,袁州,吉州;
岭南
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陆羽例举的这些茶叶产地,只是评定各地茶叶品质时所列出的典型和代表,而不是全部产地。
由《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唐代茶叶产区已遍及今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而其最北处,已达到河南道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从总体上看,唐代的茶叶产地已达到了与近代茶区相似的局面。
·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
根据《膳夫经手录》的记载,可以画出一张当时的茶叶产销表。
由于茶叶的利润很可观,引发了许多人都来种茶卖茶。《膳夫经手录》中还记述到:“元和(806—820)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竟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
全国在此时已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茶叶贸易集散地。白居易《琵琶行》中有“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的诗句。《元和郡县图志》也有“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的记载。都证明了浮梁(即今江西景德镇)是当时东南的最大茶叶集散地。
唐代茶叶贸易的极大发展,有力地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茶叶制作技术和品质的大幅提高。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的入贡,突出表明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我国贡茶的历史很早,但专门设立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规定贡焙首批贡茶必须在每年清明皇室祭祀前送到,还是在唐代中期开始的。原先的湖州长城(今长兴)和常州义兴(今宜兴)贡焙,只是一般的贡茶制作场所。后来,由于陆羽的推荐,试贡后受到皇帝的喜好,因此,成为定制,制茶技术在此间也产生了很大的飞跃。
到了贞元(785—805)以后,单单长兴一个地方,每年采造就要“役工三万人”,历经一个月时间。此地不但茶叶质量很好,而且数量也很大,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全国茶叶的发展。
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使唐代茶叶市场平添了许多活跃的气氛,如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中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北方茶饮,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南方的茶叶市场更加热火朝天。在江河要道上由茶叶运输而形成的茶埠等水陆码头,也如雨后春笋地发达起来。
唐代晚期,我国茶叶南北贸易,分江东和华中两路进行。东路江西、浙江、江苏和安徽一带的茶叶,主要通过长江和淮河、泗水等转由运河直接运销今苏北、皖北和河南各地。华中荆、襄、鄂、岳诸州,就近由长江北面各水系直接运销或经由河南转运各地。
唐代的边茶贸易也很兴盛。李肇的《唐国史补》中,就记载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饮茶的一则典型事例。
唐时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风俗均以茶叶为贵。有一次,唐朝的使者到吐蕃,在烹茶帐中,吐蕃的赞普问他在煮什么?
他故弄玄虚地说,这是“涤烦疗渴”的所谓茶也。赞普说:“我亦有此”, 便拿出来一一指给使者看,这其中就有寿州、顾渚、蕲门、昌明、
湖等地所产的许多名茶。
自中唐以后,饮茶之风大行于西北塞外,因此,当地的牧民便驱赶着良种骏马,到内地来进行茶叶交换。后来又通过使者和商人,进一步扩大,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交易”。
·唐代茶叶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