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读书 |
满城还在说余华,小生倒是又看了下苏童新作《黄雀记》。
好吧,有《第七天》垫着,《黄雀记》算是好的。
http://s6/mw690/4bbed4e4gdfa0f9fa2d85&690
好就好在,至少苏童回到了驾轻就熟的自己,讲回了他最擅长的那种潮湿灰暗百转千回疏密有致的故事,固然有絮絮叨叨原地打转气若游丝之嫌,但好歹没如余华般,站庙堂之高想当然地说江湖之远,不切身得几无诚意可言。许是在经历了虚弱的《碧奴》勉为其难的《河岸》之后,年届知命的苏童总算想明白了自己其实到底有多长有多大。
这不,苏童自己说了,为什么又回到了香椿树街而没有去到新街口?因为“写当下其实是容易的,但是要把当下的问题提炼成永恒的问题,可以囊括过去和未来,这倒是个问题”,“急于拥抱现实而去发言的时候,所有付出的努力可能会白费”。
话说好多好多年前,小生还是个青葱少年时,有回冒冒失失就跑到了叶兆言家里问他,你们这些作家的故事是写得挺好的,可为毛你们总是在写那些1937年的爱情啊1934年的逃亡啊什么的,就不能写点咱们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事儿么?许是看在勉强算是“小师弟”的分上,叶师兄没计较唐突粗鲁之罪,笑呵呵地回答说,咱只写咱熟悉的嘛,年轻人的事儿年轻人自己写就是……
然后不免又想起,王干老师尝八卦说,苏童家起居室的屋顶上,张贴着两幅一模一样的美国性感女星的黑白照片,既像是梦露,又像是赫本,还像麦当娜,王老师“诗意”地讲述说,“这位俏丽佳人以她优雅的容颜笼罩了苏童的天空,笼罩了苏童的睡眠,她阅览着苏童从左边翻身到右边又从右边翻身到左边的过程,聆听着苏童在梦中喃喃呓语和梦魇的恐怖哭声,也许,当苏童与她对视时,小说便在刹那间诞生了。”唔,这一说也已经是好多好多年前的事儿了,想来苏童应该早已经换了更大的家更大的起居室,贴画也早换了吧,只是不知道现在换成了什么呢?有机会一定要问问。
还有就是,据说,余华在听说苏童的新小说叫《黄雀记》后说,嗯,这个书名取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