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时代再不同男女终有别

标签:
娱乐 |
分类: 观影 |
某次老友聚餐,尝谈及这样一个话题:生女儿好还是生儿子好?
我的意思当然是,生女儿好,因为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生个泥胚子多无趣啊。
老友嘲我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语重心长曰,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危险的可能性要比男孩大得多那。
其时,我对这样的说法不屑一顾。老友所谓的“危险”,其实无非就是“性”那点事而已,而我并不认为女孩在这样事情上遭遇“危险”的概率会比男孩大,时代早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可是,最近看了部英伦片《成长教育》,却让我觉着,也许是我错了。
http://s11/middle/4bbed4e4g7eb3977723ba&690
《成长教育》的故事很简单:16岁的珍妮是一个聪明、漂亮的小姑娘,就读于英国伦敦乡下一所女子学校的预科班,她的成绩很好,是众所期待考上牛津大学的“种子选手”。某天,她遇见了成熟时髦、风趣迷人的男人大卫,并闪电般地与他陷入爱河不可自拔。大卫带她见识了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和浮华奢靡,这一直是她非常向往的生活。在此之前她从来未曾想过,这种生活如此轻易就能得到。很快她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备考牛津的念头也被抛诸九霄云外。与大卫一起的日子看起来是如此美妙,但是某一天,真相却如一记砖头重重地敲在珍妮头上……
简言之就是,一个女孩在爱做梦的年纪遭遇了一场华丽,结果华丽上毕竟爬满了虱子。深度当然欠奉,所谓“成长教育”,其实也就是俗套而说教意味浓厚的“人生原来没有捷径”而已。但“深度”这种事情,很多时候也并不重要就是了,因为电影本身足够精致足够细腻,画面、音乐、节奏感几近完美,很有些“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感觉,何况还有一个在不少镜头、角度下恍如奥黛丽·赫本再世的女主角。
电影最后给了女孩一个“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式的完美结局,因了这个结局,前面的那场华丽遭遇,即便爬满了虱子,也终究仍是华丽的:当女孩白发苍苍的时候,或者大可以曰,想当年姑奶奶也乱过但还是牛津了……可是,如今已真的身为一个女孩的父亲的我,却很难不去追问那些被电影回避了的问题:假如女孩没有那个完美的结局呢?更重要的是,假如没有那个真相,捷径真的就在前方呢?怎样选择才算是对的?
电影里的珍妮决定跟大卫结婚、放弃牛津,学校找她谈话时,她质问女校长说,“我学习好、聪明、又考上牛津,那又怎样?我能过怎样的生活?还不是跟你一样从事无聊又枯燥的职业?女人的一生不应该这样过,我想我如果经过无聊而又枯燥的学习,然后考进名校,然后又跟你一样从事无聊又枯燥的事业,我不如现在就选择让我能参加拍卖会、去巴黎看书、去听爵士乐的生活!”珍妮说得很好,校长无法反驳。我想,在这个没有伦理没有底线、物质至上金钱万能的时代,假如有一天我也面对这样的质问,我同样也没有反驳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真的还是生儿子好,因为少女迷上中年男从而面临“捷径”的概率,貌似终究要大于少男迷上中年女的。时代再不同,男女到底还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