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少华无缘翻译村上春树新作?

(2008-07-24 09:53:31)
标签:

林少华

村上春树

翻译

杂谈

文化

分类: 读书

听到一条消息,去年10月在日本上市的村上春树“自传”,中文简体字版权最终“花落”南海出版公司,这本书将不会直接交给有“翻译村上春树的专业户”之称的林少华翻译,而是会公开征集中文译者。

这一消息背后的意味,颇为耐人寻味。

 

熟悉和喜欢村上春树的国内读者都知道,此前,村上春树作品的简体中文版,几乎全部由林少华翻译,以至于有“林家铺子”这样的戏谑之说。而评论界也一度认为,“村上春树在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林少华译文的精彩。”

但是,事情从去年底开始突然就发生了变化。日本跳出一个叫做藤井省三的教授,对林少华的翻译大加指责,认为村上作品用的是“口语体”,惟有最大限度传达这一文体或风格的翻译才是“良质”翻译,而林译本用的却是“文语体、书面语体”,他所翻译的村上不是“原汁原味的村上”。

藤井省三还把《挪威的森林》中的一段“林译本”和叶惠译的香港版、赖明珠译的台湾版进行了对比:林少华译的内地版文字是“玲子缓缓弹起巴赫的赋格曲。细微之处她刻意求工,或悠扬婉转,或神采飞扬,或一掷千钧,或愁肠百结”;叶惠译的香港版是“玲子慢慢弹起巴哈的赋格曲来。细腻的部分故意慢慢弹、或快快弹、或粗野地弹、或感伤地弹”;而赖明珠译的台湾版则是“玲子姐慢慢地弹起巴哈的赋格曲。细微的地方刻意或慢慢地弹、或快速地弹、或尽情挥洒地弹、或敏感用情地弹”。对比之下,他认为林少华的版本过于“浓妆艳抹”。

这一质疑随即引发了一场对“林译本”村上春树的争论,“倒林派”、“挺林派”各执一词,至今不绝于耳。甚至有言辞激烈者直指林少华为“译霸”、“垄断”。

林少华对于这场质疑的回应是,“一百个人翻译村上,就有100个村上。对于原作我们只能尽可能逼近,等于是不可能的。我翻译的肯定是我理解的村上。藤井省三所推崇的赖明珠译的台湾版,带有很明显的日文行文痕迹,有些词直接就用上了,因此可能更容易为藤井所接受。”

 

南海出版公司选择放弃林少华、转而公开征集译者,是不是跟这场质疑和争论有关呢?我就此询问他们时,他们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强调说,公开征集译者只是为了“给读者一个更完美的村上春树”。

但这样的“旗号”多少让人有些担忧。老实说,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关“翻译”的技术层面的争论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读者最终需要的只是一个好的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最终的文本足够好,是否“原汁原味”,其实也并不重要。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国内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大多惨不忍睹,而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却让很多读者爱不释手。即便以藤井省三所列举的那段文字来看,如果撇开是否“原汁原味”的争论不谈,仅以最终的译文论高下,个人仍然最中意林少华的文字。

如果南海出版公司真的执着于追求所谓“原汁原味”,我有理由担心,他们最终推出的译本,会毁了被日本评论界视为是村上春树内心独白的一本好书。

 

我向林少华表达了这样的担心。

林少华笑了。他告诉我说,实际上,他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这本村上春树“自传”的翻译。南海出版公司的最终计划其实是,同时推出他翻译的译本、台湾赖明珠的译本和一个“公开征集”的译本三个版本。

 

哦,原来如此。

如果真的同时有三种版本可看,倒不失是一个高明而饶有意趣的炒作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