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奇隐士”南怀瑾

(2007-07-08 16:35:31)
分类: 品人
五十余年前,南怀瑾就已经声名鹊起了。1976年,根据南怀瑾演讲辑录的《论语别裁》在台湾出版,受到狂热追捧,到1988年时已再版高达18次之多;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等南怀瑾著作引进大陆,同样掀起“南怀瑾热”。时至今日,“南怀瑾”这个名字已经堪称“名播遐迩”,誉之者尊称其为“国学大师”、“一代宗师”、“大居士”;但围绕着他和他的作品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毁之者直斥其不过是一个“江湖骗子”、“窜改三教混淆古今”。

南怀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为什么对这个人会有着如此截然相反的评价?

“传奇隐士”南怀瑾 

魅力非凡的太湖大学堂

从上海市区出发,沿着沪青平公路抵达金泽,然后辗转来到毗邻太湖的庙港,再穿过热闹的太湖蟹市场和僻静的芦苇荡之后,突然豁然开朗,恍如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一座两边面临太湖、占地200余亩的建筑就在眼前。

这座太湖之滨的建筑,就是南怀瑾于2000年开始兴建的“太湖大学堂”,七年土木之后,如今楼宇庄严、芳草萋萋,俨然已成规模。每年都会有众多的企业家、学者以及其它各界人士,放下公务,花费很长时间,来到这里追随南怀瑾研习佛理和人生。

南怀瑾说,“今日的世界,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从精神的层面上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在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他说他创办太湖太学堂,就是希望随缘教化,运用认知科学、生命科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研究与传播,挽回人们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精神危机。

据说,这也正是有众多社会精英们愿意追随南怀瑾的原因。如今,他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他的很多作品被译成了英、法、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多种语言,甚至有人断言说,“当代人不读南怀瑾,就不知道何为中国文化”。南怀瑾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了。

 

传奇生涯造就显赫声名

但是,在1949年赴台湾之前,时年已31岁的南怀瑾其实还并没有什么名气,他所面临的第一要务甚至还是“生存”。据南怀瑾后来的学生、台湾老古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刘雨虹回忆,那时候的台湾,物资极其贫乏,一串香蕉三个鸡蛋,就是一个摊贩货摊上的全部物品。起初南怀瑾和他的温州同乡一同做船运生意,因货船失火,投资血本无归。1955年,困窘处境中的南怀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禅海蠡测》,书刚出版时每本定价新台币5元,在基隆出售,根本没有人买。

后来随着台湾经济的复苏,文化氛围的逐渐形成,关于南怀瑾早年的传奇经历开始口耳相传: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南怀瑾,从小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涉猎广泛,喜欢寻访高人隐士;抗战期间离家入川,在中央军校任教,期间被青城山的“大居士”袁焕仙收为弟子,后辞去教官职务,到峨眉山闭关修行3年;出关后继续修道参禅,9年后离开四川到云南大学讲学,1947年重返乐清,1949年赴台。他的故事,俨然如同是一个传奇的隐士,邀请南怀瑾讲学的学校、机关、社会团体渐渐的越来越多。而频繁受邀讲学,又让南怀瑾开始吸引更多听众,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也越来越多。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1969年11月,南怀瑾随同一个文化访问团赴日,在访问中凭借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在日本学者要求下当场做古体诗,以一人之力为中方学者挽回了颜面。

 

一本《论语别裁》引发的轰动效应

1971年,南怀瑾受聘于台湾辅仁大学,正式开设《易经》课程,可是课只开了一年,南怀瑾就主动停止了。据说,原因是他的课程太受学生欢迎,教室里是满的,窗外还站了人,这就与一些老师的课形成了强烈对比,“为了避免造成别人的不愉快和难过,应该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

南怀瑾受欢迎的程度由此可以想见。不过,真正让南怀瑾“大红大紫”的则是一本《论语别裁》。1974年4月初,台湾的大陆工作会邀请南怀瑾每周三下午去给他们的员工讲《论语》,这一讲稿后来经整理后在《青年战士报》连载,南怀瑾“用时代的角度,白话的表达,加以经史的空前方式讲《论语》”,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追捧,报纸被许多人剪贴成册,并转告亲友,至今还有人保存着完整的剪报。讲稿随后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出版,引起轰动。后来,时任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副主任的王雷泉到香港拜访南怀瑾,经他介绍,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正式在大陆出版《论语别裁》,同样风靡一时。短短几年间,《论语别裁》发行即过百万册,堪称中国图书界的一个“神话”。

在南怀瑾的作品陆续在大陆出版之后, 2006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邀请南怀瑾在上海作一次公开演讲,南怀瑾担心来的人太多容易造成混乱,一再要求严格保密、不作宣传,但消息随即在网络上传开,打进出版社的询问电话络绎不绝。南怀瑾的名气和所能形成的感召力,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毁誉参半的“国学大师”

南怀瑾的众多追捧者认为,“南怀瑾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堪称‘一代国学大师’。”但这一说法也遭到了国内学术界的众多质疑。

知名学者张中行就曾公开撰文痛批南怀瑾的代表作《论语别裁》。张中行称,《论语别裁》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但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而且,南怀瑾讲《论语》的方法,也就是《古史辨》以前流行的“信而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只要义理、辞章而不要考据;更使人吃惊的是,南怀瑾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可谓“前无古人”,如该书在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时,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滑天下之大稽。

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日前在谈及南怀瑾时也表示说,称其为“国学大师”言过其实,“他也就是在读了儒、佛、道三家的一些著作之后写了一些自己的感受而已”。南怀瑾值得佩服的一点也许是,他有勇气讲出来他自己思考过的东西,“他未必懂但是他思考过”。

除了学术价值上的争议之外,南怀瑾的名字在后来的广泛传播过程中,常常被和各界名人联系在一起,这一点也为不少人所诟病,认为其不过是借名人炒作自己的“江湖骗子”。南怀瑾曾经的闭关修行、数十年来坚持的晚间打坐修行,甚至他每天不吃早餐、中餐和晚餐都是一小碗稀饭的饮食习惯,都被不少人质疑为是其将自己刻意打扮成“奇人异士”的一种“江湖骗术”。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对于纷繁扰攘的“南怀瑾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赞誉或者“南怀瑾就是一个走江湖的”的质疑,南怀瑾说,这一切都与他不相关,他也没有辩驳的想法,“明白的人自会分辨,不明白的人辩解也不明白,徒费口舌而已。”甚至自嘲说,他的一生也确实就是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据说,他南怀瑾常常对他的弟子说的一句话是,“拿得功夫以腿真”。修行人打坐,常常是腿痛和痒,南怀瑾的这句话实际上是提醒修行的人,不要停留在感觉上,生命很短暂,要抓住修行的重点。不过,私下里,南怀瑾也不免常常叹气。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张耀伟说,做名人难,做一个要无时无刻都为人师表、做人楷模的名人更难。南怀瑾一生结识的人可谓三教九流,但真正惺惺相惜的恐怕也没有几人。这份热闹中的孤独别人怕是不知道,所以南怀瑾的那份叹息更是一种无奈。

如今,即将年届九旬的南怀瑾,依然每天在太湖边讲学、会客、教拳、礼佛、诵经、参禅、打坐、阅读、写作。至于究竟是“国学大师”还是“江湖骗子”,恐怕还要留给更多的后人去评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