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飙人类李寻欢路金波 |
分类: 品人 |
以前他在网上叫做“李寻欢”,第一代网络文学写手,与“宁财神”、“安妮宝贝”并称“三驾马车”,“卖字”成名;如今他以本名“路金波”打理榕树下文化公司,以“天价稿酬”、“另类书商”的标签行走在出版界,“卖书”为生。
刚刚过去的2006年,路金波一手策划推出了安妮宝贝的《莲花》、格非的《山河入梦》、韩寒的《一座城池》,以及“亿元女生”郭妮,与以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为代表的“百家系”图书分庭抗礼,双方可说是不分胜负。2007年初,路金波不仅搞定了王朔,让他那句“再也不出纸媒书”成了过去式;还顺带拿下了韩寒的两本新书:杂文集《坛》和小说《光荣日》。
从“卖字”到“卖书”,从“网络写手”到“另类书商”,路金波似乎走得轻车熟路游刃有余。
为MM“弃武从文”
大概是1998年的时候,一篇题为《迷失在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爱情》的小说,在互联网上悄然流传,至今仍被视为第一代网络文学的代表作。
2007年5月,路金波在他位于上海外滩的办公室里回想这段往事时说,那篇小说的诞生其实非常偶然。他是97年夏天开始上网的,一开始时也就在在体育或者侃大山的坛子里呆着,文学版就在隔壁,却几乎没有去过,因为印象里那是文学女神的闺房,不欢迎糙老爷们光顾的。后来他的几个铁杆网友纷纷“弃武从文”,问其原因,曰:MM之故也。他自己对网上遭遇颜如玉其实没有抱什么幻想,不过应邀看了那几个哥们颇为得意的酸文,倒也暗暗生了“尔尔”的心态,心下琢磨着这些网文似乎自己也可以操刀。然后有一段时间刚好无所事事,就在网上开始了《迷失在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爱情》的连载,每天上班的时间构思,晚上回家就上网写了发上去。写完之后直接的感受是:竟然完成了这么长的帖子。
写完这个小说后的一段时间,路金波的工作忙了起来,就没怎么上网,后来再上网的时候,就发现在很多地方看到了别人转贴的《迷失在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爱情》,信箱里也经常出现写给“李寻欢”的邮件。这让“李寻欢”忍不住振奋起来,创作热情也急剧高涨,《边缘游戏》、《一线情缘》、《数字英雄》等一系列作品由此源源而出,一个叫做“李寻欢”的人就此窜红。
“李寻欢”江郎才尽?
2002年,“李寻欢”忽然发表了他告别文学青年身份的《粉墨谢场》。他说自己“兴趣已不在写作上,希望转向幕后运营”。那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把这个已担任“榕树下”总经理的话当回事,甚至有人讽刺说,“兴趣不兴趣的恐怕只是借口而已,李寻欢应该是江郎才尽所以被迫转型。”
“李寻欢”究竟为什么退出“江湖”?现在的路金波谈起这个话题时显得轻描淡写,他说,当年“李寻欢”的成名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那时候他处于混沌的少年和荒唐的青年时期,也就是写些情感段子宣泄一下。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其实没什么天赋,他开玩笑说,他一来不抽烟,二来不迷恋酒精,喝也就喝点普通的啤酒而已,所以注定成不了“伟大的作家”。如果不转型的话,凭着“李寻欢”的名头混迹在文学圈里,也许也挺滋润,但“我现在已经30出头,已经开始懂事了,就不再好意思玩那些了。冒充作家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我不想拿自己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其实,路金波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放弃了“李寻欢”,现在已经无关紧要,因为事实证明,他的这个选择实在是“英明神武”之举。如今,刚过而立之年的路金波,公司所在的写字楼日租金高达每平米10几元,堪称“上海第一贵”;仅仅因为女儿的预产期是7月30日就可以一掷百万的买下一辆宝马730;仅仅是自然人“路金波”这个资产,在融资谈判中就价值近千万美金。“李寻欢”这个名字,已成如烟往事。
“路金波”横空出世
“书商”路金波的手上,拥有韩寒、安妮宝贝、宁财神等一串让无数出版商眼红的名字,但路金波真正意义上的显山露水,始于其一手打造的“亿元女生”郭妮——2006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孩,仅一年的作品码洋就接近1亿人民币,远远超过了余华、韩寒。
围绕着郭妮的是一叠声的质疑。“郭妮的书很低龄化,只会讨小女生会喜欢,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才华。”对此,路金波认为这是细分市场的需要,他们做郭妮就是针对13-15 岁的女中学生市场。他说,中国图书市场已经进入一个中学生占消费主导地位的时代。王朔、王安忆、池莉等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传统作家,把持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版市场;到2000年前后,网络文学的兴起,成就了一批70年代生作家,比如安妮宝贝的每本书都能畅销50万本。再后来就是“80后”的天下了,韩寒、郭敬明等“80后”把市场降到了十六七岁。而现在郭妮则进一步降到初中女生,其实越往下市场越大。
“郭妮的作品实际上是由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流水线’产品,郭妮只是一个‘枪手’。”这是郭妮所面对的另一个强烈质疑。根据市场调查,郭妮的所有作品,都是先有一个团队给她一个两三千字的提纲,里面包括人物关系、故事走向等小说框架,郭妮所做的就是扩充情节和操刀完成写作。对这样一条“流水线”式作业,路金波振振有辞,“书也是一种产品,编辑需要从一开始就参与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我们对市场有严格的调研和分析,才制定出类型化故事,最后由郭妮来完成它,这就把出版变成了工业。”对于郭妮被“操纵”、只是“枪手”的质疑,路金波解释说:“作家也非常重要,不是郭妮,这个书的最终形态肯定不一样。我们只是指方向的人,而最终走路的还是作家自己。方向很重要,但不可能替代创作。”
路金波的“技术秘诀”
“流水线”操作的一个毛病是不具有唯一性,郭妮可以换成王妮,郭妮团队也可以复制成王妮团队。在校园青春小说泛滥的书市,路金波如何保证他打造的青春文艺小说脱颖而出并长久立足呢?
路金波有自己的理念和秘诀。他说“不同年纪的人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感受。40至50岁的人读的是思想,30岁的人读的是品味,20岁读的是姿态,16岁读的是文字, 12岁读的是情节,10岁以下读的是故事。”千万不要小看这句话,这恰恰就是路金波对作者的判断依据。
路金波对于他所出版的文艺小说有着格式化的要领,比如,如果小说定位的读者群是16至24岁、情窦初开的未婚女性,那么,“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不要,一看就是业余写作者;动词的比例小于形容词的不要;前两页,主人公没有出现的,不要;前七页,让人看不清人物关系的,不要;前三分之一,男一号和女一号上床的,不要。他称之为“技术秘诀”,他认为,做书和做电影一样,是个工业,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个时候让作家随意去写,书商没有自己的判断,就会变成“施工队”。
路金波说他并不担心别人来复制他的“郭妮模式”,“郭妮模式”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背后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郭妮走红之后,市场有很多跟风的作品,但都无法达到郭妮的高度,“因为他们都只学了个皮毛。”对于“郭妮能走多远”的怀疑,路金波显得自信满满,他说,易中天、于丹明年就会下滑,而郭妮的作品码洋明年仍然可以稳定在1亿元左右。
100万现金搞定王朔?
2007年初,出版界乃至整个文化界,“王朔复出”无疑是一个“大新闻”,而这个“大新闻”背后的操盘手正是路金波。
传说路金波是这样“拿下”王朔的:去年12月的某一天,打扮停当、穿上笔挺黑色中山装的路金波拎着一箱子钱就去了王朔家,整整100万。此前王朔的书一直是老金(金丽红)在做,但老金这回不敢接这个单,一是不太有把握,二是王朔说一个字都不许改,他们出版社做不到。路金波提着100万去了,王朔正缺钱,而且路金波承诺他的书一个字都不会改,于是王朔答应了。100万就这样把王朔打倒了。
半真半假的戏剧性场景相当符合大众对王朔和“书商”路金波的想像。路金波的解释是,他根本没带那么多钱去,不过,“王朔很缺钱,所以在这件事上,他也确实是七分看钱,三分看情。”路金波描述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去年春天,我听说王朔手头有200万字的稿子,就去他家看了看,电脑里确实有很多存稿,当时他那《我的千岁寒》还没有写完,我每个星期都去,搞了很多公关。今年1月,我给他开了1个字3美元的稿费,他便答应了。”路金波说,得到王朔的首肯并不像想像中那么难。“对于王朔来说,只要条件合适,几秒钟就可以决定给还是不给。”
1个字3美元的价格听上去确实高得够可以的,路金波为此花出去了300多万元,但《我的千岁寒》海外版权交易就卖了40万美元,书中夹带的书签广告也已经有100万元进账,赚个盘满钵溢指日可待。王朔的这本新书遭遇了众多质疑,甚至有人认为整本书就是“梦呓”。路金波对此的回答也相当坦然,他说,读者如何评价王朔,那是王朔的事情,他只是“运营商”,他只关心效益。什么项目挣钱就做什么,不以个人喜好为衡量,这就是他作为书商的“心得”。
打造“富豪作家俱乐部”
路金波说,他的下一步计划是,组建国内第一家作家经纪人公司,国内文坛当红的近20名一线作家名单将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其中包括王朔、韩寒、安妮宝贝、海岩等响当当的名字,把作家当产品包装后推向市场。
路金波把自己的作家经纪公司计划称为“富豪作家俱乐部”,公司将在两三个月正式成立,目前正在积极和当红作家商谈合作事宜。路金波说,作家签经纪公司在国外早已是惯例,作家出门、怎么安排路线、接受哪些采访,都由经纪公司安排好。作家只要专心写作,不用为其他事情烦扰。以前在国内,市场自由竞争不够,出版社对作者来说处于强势地位,作者没有机会去讨价还价。现在虽然不少作家获得了一些主动权,但由于缺乏商业知识,对很多环节都不太了解,整个出版到包装、销售的过程很不连贯。“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给作家补上这些知识。”
按照路金波的计划,这个“富豪作家俱乐部”第一批签下的作家大概是十五六个,身价是100万至500万,“我们的入会门槛是100万,低于这个数的作家都不签。”在他列出的计划名单里,大多是新锐畅销书作家。“我们一些长期合作的作家肯定是在其中的,比如王朔、韩寒、安妮宝贝、慕容雪村、今何在等。”路金波认为,成立这个作家经纪公司是不会亏本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好比韩寒一年拿走300万,但是他给我们挣了8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