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风筝的人》:你有没有在梦中被撕扯推拉过?

(2007-01-05 00:18:36)
标签:

小说

文化

杂谈

分类: 读书

读一本书,被书里的人物撕扯推拉,为书里的故事激动悲伤,这种事情,已经有多久没有发生过了?

 

比现在年轻一些的时候,我在大学里攻读文学。文学史上说,乔伊斯才是伟大的,普鲁斯特才是杰出的,所以我也跟着说,他们是好的。其实我从来都没有明白,《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到底在说些什么。

现在呢,乔伊斯、普鲁斯特们被束之高阁,茶余饭后睡觉前,倒是海岩、张欣什么的,看起来更津津有味一些。但是,看过之后,如风过耳春梦无痕。

 

据说,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历史的象征景观,这种象征景观在两个层面上呈现:当画面上呈示出炸弹爆炸那种碎物纷扬的构图时,同样的碎片在战争中充斥世界充斥历史。破碎的文化空间与破碎的物质世界正好同构。

于是,所谓伟大的大师,所谓伟大的作品,在卡夫卡和加缪揭示了人类的基本困境,贝戈特、尤奈斯库们又作了补充,而罗伯-格里耶们更将无可奈何的绝望变成一种貌似严肃的科学态度,把小说变成了某种实验之后,仍然可以如韭般不断长出。

但是,真正关乎人的,关乎个体的生与死的,关乎哭泣、愤怒、悲哀、诅咒和欢乐与爱情的,恐怕寥寥无几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卡勒德·胡赛尼和他的《追风筝的人》,让人尊敬。

《追风筝的人》:你有没有在梦中被撕扯推拉过?

卡勒德·胡赛尼精心编织了一张网,并不复杂的人物关系一点点铺展开去,在网的每个结点上,人物都被从内部打开,他们隐秘的欲望、情感、焦虑、痛苦、他们承受生活的坚韧和与信念的殊死战斗,这一切都细致、精确地表现出来了。

所以,《追风筝的人》有一种诗意的光辉,光辉发自于人物最深的内部,它也许并不强烈炫目,甚至只是摇曳不定的微光。但是,由风尚、习惯、陈词滥调和人性的软弱构成的无穷无尽的隔绝,吸引了我,打动了我。

 

卡勒德·胡赛尼和他的《追风筝的人》,也许算不上有多么杰出,距离大师距离伟大的级别,自然更是非常遥远。但作为毕加索《格尔尼卡》画面上的其中一块碎片,与太多的碎片相比,他是生命的碎片,虽然残破,元气犹存。

这就足够了。

因为毕竟,我们每个人内心中总还有一个遥远的地方在沉睡,我们需要在梦中被撕扯推拉,让我们激动,让我们悲伤,让我们快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